当我们提到中国的历史,毛泽东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他的思想、革命和领导力深刻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发展,很多人或许并不知道,在这位影响深远的领导者背后,还有一位默默奉献的老师,他就是杨昌济,今天,我们来探讨这段师生关系中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以及它们背后的深意,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一种对教育意义的深思。
1906年,13岁的毛泽东,厌倦了私塾先生让他对着一篇课文反复地背诵,他偷偷地从书包里摸出一本《水浒传》,用书本做掩饰,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一边读《水浒》,他还不得不配合着老师表演,他需要一边张着嘴巴,假装在读书,一边摇头晃脑。
1951年,毛主席看女儿李讷的考卷,夸她非常聪明,做得很好。李讷反问:“爸爸,你小时候也聪明吗?”毛主席笑了,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我小时候哪有你这样的太平呀,国家混乱,都没有很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在毛泽东之前,他的父母还有两个孩子,但都夭折于襁褓之中。外婆家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因为自己嫁往韶山的女儿接连失去两个孩子,所以外祖父母把更多的关爱给了毛泽东这个外孙,以至于毛泽东常受到同辈表兄弟姐妹的羡慕或嫉妒。
毛泽东小时候酷爱读书,每晚都要在油灯下读书到深夜,甚至彻夜不眠,他的母亲怕他累坏,每到半夜就督促他睡觉,毛泽东就用深色纸糊在窗户上,使母亲看不到灯光。'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是毛主席经常引用的一句名言。
毛泽东天资聪颖,学习长进很快,对于老师教授的内容总是能迅速掌握,大家都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省先生”。有一次,邹春培老师正在讲《论语》,讲到“君子不重则不威”时,按照传统的解释,给学生们讲君子要庄重、有威严,这样才能让人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