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最近,一种新型离职方式让“打工人”很是着迷,也即“精神离职”。“精神离职”并非甩手一走了之,而是一种心态的变化。不少网友表示工作能力优秀的人更容易精神离职,因为觉得能力和付出得不到应有回报的消极转变。
最近,“精神离职”这一现象引发关注。不少年轻人在网上发帖,或称自己正处于“精神离职”状态,或对其他人的这一状态表示同情、理解。此现象在引起舆论热议的同时,还应引起社会的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精神离职”行为?为何它在年轻人之间能引起强烈共鸣?
因为工作,生活愈发变得一地鸡毛。因为工作,出现了重度焦虑。因为工作,出现了重度抑郁。上一份工作,领导已婚、无小孩、一心扑在工作上,安排工作不分时间,地点。加上PUA能力突出,每次安排工作都说是有助于你提升能力,每次安排工作都是她给你压力的考验,每次安排工作都是给你机会体现能力。
“职业倦怠”能靠“精神离职”解决吗?专业人士建议,应从以人为本出发,通过合理分配工作任务、提供心理健康支持等举措,进行疏导和缓解当下,很多工作逐渐数字化、要求在线协作,使得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渐趋模糊,容易造成职工无法“离线休息”,进而导致职业倦怠的问题越发突出。
最近,“精神离职”突然冲上了社交媒体的热搜榜。到底什么是“精神离职”?原来,它指的并非甩手一走了之,而是一种心态的变化。具体来说,追求“60分万岁”的职场人上班绝不早到,下班绝不多待,坚决不加班,以最低限度完成分内工作。明眼人都能看得出,这显然是网络语言式的调侃,不必太当真。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晚上好。早晨醒来不愿起床,到公司后更提不起精神;周五过了12点,心就飞出了工位,周日的晚上止不住地忧愁……这样的心态,许多人一定不陌生。最近,互联网上流行的一个词汇,或许能够为我们提供参考——职业倦怠。
工作间隙发发呆、聊聊天,或者起身走走,这种现象在职场中越来越普遍,甚至有了专门的名字,成为一个流行词↓《柯林斯词典》编撰机构发布的2022年度词汇中,“quiet quitting”(直译为“静默离职”“精神离职”)榜上有名,意思就是我们所说的职场摸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