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曾经有一个神秘的地方,代号“654”。1965年4月,是这个地方被确定承担神秘任务的时间,也是神秘代号的由来。这项神秘任务,就是开展内蒙古的“小三线”建设。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了应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局势,全国开始实施“三线建设”。
“三线”也称为“三线建设”,是在20世纪60年代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毛泽东和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1964年到198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十几个省、自治区开展的一场以战备为中心,以国防科技和工业交通基础的大规模基础建设,是战略后方的建设和基础工业的大转移,是东西部经济格局的大调整。
文/陈立旭三线建设,在世界军事史和经济史上,是前无古人的。回顾历史可以看到,毛泽东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三线建设思路,作出决策并付诸实施的。毛泽东对中国经济建设考虑得很深很远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多次提到:我们在经济建设问题上要学习苏联。他们那里有现成的经验,这些经验也是成功的。
编者按: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出生于江苏淮安,自幼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同志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一生,是矢志不渝追求革命真理、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访谈嘉宾:徐有威1964年生,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主编《口述上海:小三线建设》、《新中国小三线建设档案资料与研究集成》,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陈东林研究员合作主编《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担任《中国共产党与三线建设》和《上海小三线建设在安徽口述实录》副主编;
“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所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将东部地区的技术、人才、设备源源不断地运送至中西部地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应对当时日趋紧张的国际大环境,加强我国战备力量,保障国家国防安全,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
近日,井冈山大学团委和井冈山研究中心联合组建的“探寻三线历史,赓续红色血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指导教师张玉莲、王捷的带领下,师生一行14人赴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彭坊乡三线军工小镇、泰和县原江西庆江化工厂、吉安市原江西红声器材厂等原“小三线”企业所在地开展为期一周的调研实践活动。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三线建设缘起于1964年,至1980年基本结束,历时三个五年计划,以备战为指导思想,以经济建设为目标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战略,它的建设实施在中国乃至世界工业化进程中都是罕见的伟大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