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9月7日从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获悉,郑州大学黄河历史变迁与大运河文化传承研究团队历时5年,在黄河、沁河交汇区域内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成果,初步确定了隋唐大运河永济渠沁河故道的基本走向、具体方位、河道遗迹与标志性地物,获得了重大发现与突破性进展。
记者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经过一年的勘察工作,考古工作者在大运河永济渠衡水段共发现隋及隋以后文化遗存85处,其中包括故城县唐宋武城城址、阜城县唐代景州州城弓高城址、景县唐宋安陵城等多处围绕运河航道的古代地域性中心城市遗址或线索。
本报石家庄3月14日电 记者陈元秋、耿建扩近日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经过一年的勘察工作,考古工作者在大运河永济渠衡水段共发现隋及隋以后文化遗存85处,其中包括故城县唐宋武城城址、阜城县唐代景州州城弓高城址、景县唐宋安陵城等多处围绕运河航道的古代地域性中心城市遗址或线索。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俞树红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发展现代农业,必先发展农田水利。乡村振兴,蔬菜产业,更离不开水利工程的强有力支撑。在甘谷县磐安镇渭河段南岸,有一条渠,叫永济渠,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全长11.44公里。该渠曾经是当地万亩农田“救命渠”“生命渠”,灌溉面积约1.
武城遗址发现的白釉执壶残片。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武城遗址发现的唐代白釉钵。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武城遗址发现的酱釉筒瓦。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过去一年多,围绕大运河永济渠衡水段勘察取得了丰硕成果。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见证了中国一个个王朝的兴衰更替,也记载着中华文明的繁荣。这一段河面非常宽阔, 1935年《德县志·卷三·河渠》记载:永济渠在本县城西,“面宽二十丈,底宽八丈,深二丈三尺”。
见证运河变迁的永济渠永济渠是继隋炀帝开通济渠、邗沟之后,开凿的又一重要运河。隋炀帝为开拓边疆,他把涿郡作为征辽的军事基地,急需一条通往涿郡的道路。在此情况下,便下令征调河北等地的民夫修建永济渠,历时一年便完成。
隋唐大运河,是由广通渠、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运河等多条人工运河组成的全国性的运河网络,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西达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北接涿郡【今北京市】,南至余杭【今浙江省杭州市】,总长两千余公里,将钱塘江流域、长江流域、淮河流域、黄河流域以及海河流域连为一体,为中国古代南北水路交通大动脉,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全国性、系统性的运河网络,极大地便利了全国水路交通和运输,促进了全国文化、经济的交流和民族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