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最近,一种新型离职方式让“打工人”很是着迷,也即“精神离职”。“精神离职”并非甩手一走了之,而是一种心态的变化。不少网友表示工作能力优秀的人更容易精神离职,因为觉得能力和付出得不到应有回报的消极转变。
“职业倦怠”能靠“精神离职”解决吗?专业人士建议,应从以人为本出发,通过合理分配工作任务、提供心理健康支持等举措,进行疏导和缓解当下,很多工作逐渐数字化、要求在线协作,使得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渐趋模糊,容易造成职工无法“离线休息”,进而导致职业倦怠的问题越发突出。
因为工作,生活愈发变得一地鸡毛。因为工作,出现了重度焦虑。因为工作,出现了重度抑郁。上一份工作,领导已婚、无小孩、一心扑在工作上,安排工作不分时间,地点。加上PUA能力突出,每次安排工作都说是有助于你提升能力,每次安排工作都是她给你压力的考验,每次安排工作都是给你机会体现能力。
□刘怡寒 (重庆大学)近日,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精神离职”一词再次受到热议,它表示一种仅以最低限度完成分内职责,不再额外投入精力的工作状态。从“摸鱼”“躺平”到“精神离职”,表达方式变了,不变的是打工人对待职场和工作偏向消极的看法。
“我工作6年了,没想到现在领导、同事打来电话时,我竟然会感到心慌,忍不住地会回避。”90后的郑阳毕业后在北京一家企业担任审计,从职场新人到部门骨干,他成长得很快,也很有成就感。然而,当下因为种种原因,他对工作感到深深的倦怠,开始重新思考工作的意义。工作久了感到倦怠的人不在少数。
年终岁末,回想即将过去的2022年,教育界哪些热词震惊了全网?当下,各行各业集体领教了90后“整顿职场”的凶猛:远离加班,拒绝团建,不背同事甩的锅,不啃老板画的饼,一言不合当场辞职,拿起法律武器“反咬”公司违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