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胃肠镜怎么做?”“胃肠镜发现了息肉,需要切掉吗?要怎么切呢?是用刀吗?”相信这是很多患者都有的疑问,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听听湖南省直中医医院消化内科专家的解答。胃肠镜是一种内窥镜检查方法,通过将一根柔软的管状器械(内窥镜)插入口腔或肛门,进入消化道进行检查。
但管状腺瘤癌变几率就会高一点,十年癌变率2.7%,还有绒毛状腺瘤,发现绒毛状腺瘤结肠癌的十年发生率是8.6%,所以目前临床上的息肉发现就予以切除,因为如果发现的息肉大于一厘米了,那证明这个息肉已经长很久了,或者长得很快,需要马上切掉,如果很小,肉眼比较难百分百确定到底是什么性质的息肉,只要是做了肠镜,大的本来就应该切,小的顺手也切了。
“我没有任何不适,为什么要做肠镜检查呢?”有很多人不了解胃肠镜检查的重要性,但是,专家却不认同:肠道早期肿瘤“没有任何症状”,不痛也不痒,容易被忽视,等到有临床症状时,大多数患者已是中晚期。人的肠子全部的长度大概6.5—8.5米,包括十二指肠、小肠、结肠和直肠。
国家卫生健康委今天(2月17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有关情况。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李景南介绍,由于胃肠镜检查的普及,做胃肠镜检查的人越来越多,但临床上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做胃肠镜。什么情况下需要做胃肠镜检查?一般分为三大类情况。
结直肠息肉起病隐匿,一般没有明显症状,通常在进行结肠镜检查时被发现。根据息肉的病理类型,有相当一部分结直肠息肉属于癌前病变。结直肠息肉总体的癌变率在0.2%~5.0%之间。因此,结直肠息肉一旦发现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当患者做胃肠镜发现有息肉时,要对息肉进行病理活检,了解其病理类型,评估其预后及风险性。有些息肉无恶变倾向,但有些息肉恶变率高,可能发展为胃肠癌,所以发现息肉时要及时行病理活检,根据病理类型指导进一步的治疗以及复检的频次。
结直肠癌在我国已成为高发恶性肿瘤,大多数患者发现即中晚期。那么,肠镜发现肠息肉一定要切除吗?医生表示,是否切除应由内镜医生判断,一般腺瘤性息肉是要切除的;而良性炎症性息肉,直径小于0.5厘米可以观察,超过0.5厘米,且形态不好,视具体情况而定,绝大多数是需要切除的。
随着生活水平升高,胃肠镜检查意识的提升,胃肠息肉的病人越来越多,但是有部分人群每次做完胃肠镜检查进行息肉切除后,再复查时仍有胃肠息肉,甚至有患者每年复查胃肠镜每年都有息肉,非常困扰着他们,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该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