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这是过去一年在社交网络中被高频传播的一句话。有人在“旷野文学”的鼓舞下决定离职,追寻不受束缚的未来,也有人认为“旷野”只是虚幻的假象,跳出一条轨道后,也终会跃入另一条轨道。这场持久的热议背后,是年轻人对职业选择的困惑和迷茫。
潮新闻 评论员 张萍图源视觉中国。高考出分了,家人打来电话,希望帮忙参谋一下表弟的分数能报什么学校。表弟是江苏考生,考了524分,超过特控线十分。我本以为所谓的特控线等同于以往的一本线,这样的分数读一个普通一本专业还是没问题的。
现代社会的变化越来越快,很多人会因为跟不上外界变化而迎来中年危机。不仅仅是职场,在家庭中也会迎来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的变化,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也会引发中年危机。如果固执于某一种观念,试图以永不改变的观念生活一辈子,一般来说很难行得通。中年时期人总要经历某种形式的人生转折。
最近,“其实人生的容错率是很高的”这一话题登上了短视频热榜,引发网友热议,不少博主也纷纷发文表示共鸣:“人生的容错率很高,很多东西远没有想象当中的重要,要敢于接纳失败,勇于尝试,拒绝精神内耗,活出自我……”
“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这句话最近在网上广为流行,大概意思是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的生活都会有无限多种可能,而不是拘泥于一种轨迹和方式。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自由地恣意生长,去过想象里的千百种人生。来看看网友们是如何结合自己的人生见闻和生活感受来理解这句话的?
有时候,我们做错一件事,做了一个错误决定,以为天塌了,结果天并没有塌。人生有足够的容错率,无数对对错错的选择,成就了现在的我们。“殊途同归”“条条大路通罗马”“歪打正着”,我们的人生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回归正轨。让我们来听广州日报小编们谈人生容错率。
□田昊昕“人生是旷野而非轨道”这一观点,如同晨钟暮鼓,在当代社会中敲响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于自由和个性追求的共鸣。它描绘了一幅广阔无垠、充满无限可能的画面,让每个青年人心中都燃起了想要逃离既定路线,去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
□郑雅文 (华中科技大学)近日,小红书上刮起一阵“旷野文学”新风潮,许多年轻人开始用萌萌的玩偶形象,说出“妈妈,人生是旷课哦”“妈妈,人生是旷工哦”“妈妈,人是野生的哦”……诸如此类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
原标题:90后:(引题)身在“轨道”或“旷野”都应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副题)近年来,有人在脱离原有生活轨迹后发出了“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的感慨,也有人在“旷野”中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怀念起身处“轨道”时的安定。离职博主现象引发的广泛关注,实际上触及了人们对自身生活方式的深层次思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趣同学,作者:刘知趣,题图来自:AI生成2003年,作家黄灯在《天涯》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我所亲历的90年代国企下岗》的文章,以亲历者的视角,讲述了自己大学毕业后到湖南的一家国有纺织厂工作,在1997年遭遇下岗潮的经历。
俊采星驰,灯光璀璨1月19日第十二届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决赛举办武汉大学对阵马来亚大学双方就“人生应有轨道/应是旷野”展开辩论最终武汉大学代表队以8:7的比分斩获第十二届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总冠军接下来 珞珞珈珈带大家走进荣誉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