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8公里,这是河北保定到四川凉山的距离,也是退休教授王永清和妻子孙荣霞支教的路程。今年62岁的王永清和孙荣霞,退休前都是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退休后,夫妇俩本可选择在家安享晚年,或者受许多企业邀请去公司任职,但他们却选择在花甲之年奔赴祖国西部支教。
新华网北京12月24日电 在大凉山这片索玛花盛开的地方,有一群退而不休的“银龄教师”向山而行,犹如校园里盛开的一朵朵“索玛花”。在西昌学院银龄老师中,有这样一对特别的“姐妹花”,她们是两位来自武汉大学的退休教授。
封面新闻记者 罗石芊 冷宇 徐湘东暑假将至,一些研学、培训机构推出的“公益支教”“公益研学”项目,面向学生群体招募“志愿者”,到相对偏远地区参加“支教研学”活动,7天时间一人收费上万元,“公益”变“生意”,引发网友热议。这些地区真的需要这样的“支教研学”吗?
来源:【中国城市报】背景:暑期将近,一些研学机构将大凉山的孩子包装为“寻求支教老师的学生”,并借此推出“7天收费万元就能拿到志愿者公益证书、乡村助学研学报告”的研学项目。尽管价格不菲,项目却早已售罄,甚至还有候补者排队等着捡漏儿。
暑假还没来临,一些旅行公司开设的“7天支教研学”活动已提前开售。他们把全国各地未满18岁的中学生,带进四川大凉山当“支教”老师,报名费上万元,住在星级酒店。活动期间,这些学员会向大凉山的孩子授课,还将实地参观村落。这真的是“支教”吗?还是披着公益外衣的营利新手段?
花费万元,就能体验七天支教生活,还能拿到志愿者公益证书和乡村助学调研报告!一些机构在宣传中强调支教的“公益性”,却收取高额费用。不少网友质疑,“支教研学是公益还是生意?”“难道公益也能论斤卖了吗?”一边是机构高价贩卖公益证书,挣得盘满钵满;一边是消费者花钱换证书,顺便短期旅游。
封面新闻记者 罗石芊6月28日,封面新闻记者从四川省凉山州教育和体育局获悉,6月26日,凉山州教育、公安、民政、文化旅游、市场监管等部门共同印发《开展全州社会支教研学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开展为期半年的违规“支教研学”治理工作。
封面新闻记者 罗石芊 徐湘东 冷宇暑假将至,一些研学、培训机构推出的“公益支教”“公益研学”项目,开始在网上展开营销。这些项目主要面向学生群体招募“志愿者”,到相对偏远地区,如四川凉山或云南彝良、贵州从江等地,参加“支教研学”活动,7天时间一人收费上万元。
支教作为志愿服务的一种形式,不仅体现着志愿者的爱心,也对志愿者自身有着一定要求。正规的支教流程需要申请者经过申请、材料审核、面试、培训等多个流程。而眼下,网络上出现大量这样的广告,声称付一定的费用,到乡村待几天,与孩子们举办几次活动,就可以拿到所谓的“支教公益证书”。
这个叫付一冉的女孩子在3月8日去了四川大凉山支教,10天后,为了打理方便,节省时间,她剃去了一头青丝。女孩是山西长治人,在大连艺术学院读大四。因为登上了微博热搜,姑娘惊慌失措,拒绝了所有采访的要求,包括来自家乡的媒体。原本是低调的支教行动,完全没有炒作的想法,就这样成了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