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是为富家大贾服务的“匠人”。自启蒙运动始,艺术家成为开启民智、掀起思想风暴的先锋。资本主义狂飙突进的时期,艺术家摇身一变,又化为精明的商人,他们的创作,也由流浪街头的灵光一现,一步步走向经过科学规划的机构化生产。
伟大艺术家在世界冷眼中贫寒度日,然后一朝成名天下知:这是励志故事的惯用套路,常拿来感慨世界的盲目、大师的孤独,以及无数死后成名的传奇。伟大人物会如何遭遇不理解,毛姆以高更为原型的《月亮与六便士》说得淋漓尽致。但世界总是默认这么个等式:“哪怕寂寞身后事,总有千秋万岁名”。
很多人都曾经想过,自己到底要过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有的人想明白而豁然开朗,有的人始终纠结痛苦不能自拔,有的人想明白了,然后去坚定贯彻,有的人因为畏惧现实的阻力而选择退缩。当然大多数人都没有想明白,他们已经满头白发步履蹒跚,就像那些沉默的大多数一样,被湮没在历史喧嚣的尘埃中。
在即将过去的2024年,人工智能越来越渗透到艺术创作领域。从音乐、绘画到电影,不同门类的艺术家纷纷开始学习和利用AI进行艺术探索。与此同时,越来越多“零基础”创作者开始利用AI作诗、写歌、画画、制作一部电影短片。AI时代,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吗?艺术创作有什么新的可能性?
10月14日,知名艺术评论家、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院教授林明杰做客行知读书会,为读者们讲述AI时代的艺术。林明杰做客行知读书会已逝的德国艺术家博伊斯认为,人人都可能成为艺术家。这一观点在当时显得相当前卫,如今,只要善于输入指令,AI就能够将人们内心的想法完美地呈现出来。
在意大利的教堂里,陈丹青一身黑衣,登上了梯子,仔细端详着教堂里的壁画。几百年来,大家只能仰望教堂里宏大的壁画。绘画本身的魅力被空间的距离所稀释。只有画家本人、壁画修复师和特许的摄影师能够登上梯子,以平视的角度,贴近观赏这些大壁画。“这是我这一辈子最奢侈的经验”。
几年前拍摄的纪录片《中国梵高》突然在网上火了起来。这部纪录片讲的是深圳著名的油画村大芬村的故事,主人公赵小勇是个没有受过正规艺术教育的画工,在大芬村画了几十年梵高的作品,买家都说他的画可以乱真,终于有一天他在欧洲的博物馆第一次看到了梵高的真迹,却发现跟他自己画的完全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