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总是饿,吃得多,还瘦了。”武汉市协和医院麻醉医生凌肯在电脑上敲下这句话。现在他是一名患者,专门测试一位“医生”的水平。“请问您有没有既往病史,例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家族中有没有类似的病例?您有没有药物过敏史或手术史?”屏幕另一端的“医生”回复他。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昨天发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报告》显示,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产业规模和产品数量迅速增加,并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截至今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用户规模达2.3亿人。
最近,“全国首家AI(人工智能)医院明年将面向公众开放”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在这家由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团队打造的AI医院里,首批42个AI医生正在进行内测。这些AI医生看病到底靠不靠谱?AI能否代替医生接诊开方?
在计算机、机器人诞生之后,它们在许多领域代替工人,在体力活和重复性的劳动上,解放出来很多劳动力。人们也开始思考,既然计算机能够储存许许多多知识,那能不能让计算机进行一些脑力劳动呢?从专家系统到 AI 医生:医疗诊断的演变早在 50 多年前,就已经出现 AI 医生了。
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AI医生如何诊断、准确性如何?7月6日,以收集的病例为基础,新京报记者与国内首个大模型驱动的AI医生——医联MedGPT展开了一场“医患”之间的对话与问诊。多轮“问诊”后给出检查方案“您好,麻烦您告诉我您的性别和年龄,以及哪里不舒服?
2025年2月5日,农历蛇年,随着春节临近,流感等呼吸道疾病高发,各大医院人满为患。与此同时,一种新型的看病方式——“AI医生”在线问诊平台却悄然走红,只需上传症状描述和检查报告,就能得到“AI医生”的诊断建议和治疗方案,方便快捷,深受一些患者青睐。
来源:光明网 【瞧!我们的前沿科技】光明日报记者 詹媛2月13日,北京儿童医院,13位知名专家对1位8岁男孩的疑难病例展开缜密讨论。主持人是北京儿童医院院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倪鑫,专家们则来自神经外科、肿瘤外科、口腔科等科室。据悉,患儿出现抽动症状已有3周,病因复杂。
在医疗健康领域,火爆全网的DeepSeek正在加速发挥作用,广州也有医院率先布局运用 DeepSeek。记者从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了解到,目前,两家医院部分科室已完成DeepSeek-R1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对AI助力提高诊疗水平进行实践探索。
中山三院研发出全球首个慢性鼻窦炎人工智能病理诊断系统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欣宇 通讯员 周晋安 甄晓洲2月20日,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三院”)获悉,该院发布了全球首个慢性鼻窦炎人工智能病理诊断系统,基于该系统应运而生的“AI医生”可在数秒内快速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将手放在脉枕上,机械“手指”轻轻扣住脉门,不一会儿,一份健康报告就生成了。如今,在医院、社区服务中心、养生馆等场所,“AI中医”纷纷上岗。中医智能设备采集用户面相、舌象以及脉象信息后,通过AI智能识别生成体质分析报告。这些“AI老中医”把脉问诊准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