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进入伏天,所谓“热在三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随着天气变得越来越炎热和潮湿,有些人可能会出现身热汗出、口渴多饮,精神疲惫、心烦面赤、食欲不佳等表现。
7月6日22时20分,小暑至。古人说,“暑,热如煮物也”。小暑到大暑这段时间就是民间常说的“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据中国天气,7月10日之前,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降水少,高温天气将会成片出现,并且持续时间长。
在一年的季节中,夏季被认为是阳气最旺盛的季节。在高温环境下,为了适应气温变化,人体皮肤的毛孔会自然张开,帮助身体通过出汗排泄汗液,从而调节体温。但阳气也易向外散,体内阳热虚少,则容易生寒生冷。所以,《黄帝内经》中提到了“春夏养阳”的原则,即便在炎热的夏季也必须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
《素问》记载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夏季室外温度较高,当人体进入空调、风扇等低温环境或大量喝冰镇饮料、吃冷饮、洗冷水澡、游泳时,剧烈的温度变化会造成人体内外温差显著增加,由此很容易诱发冠状动脉反射性痉挛,血管收缩,心肌供血减少,心肌缺血、坏死。
一年四季,人们都需要注重身体的养生。到了炎热的夏季,养生的任务自然也不可落下。夏季在我国是指从立夏开始,到立秋结束,包括了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相当于农历的四、五、六月。中医认为,顺应四时的变化,是养生的首要原则。
“绿水风初暖,青林露早晞”,又到了万物繁茂的立夏时节。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代表天气转暖,温度逐渐升高,炎热的夏季即将到来,人们在精神上容易兴奋,生活上容易晚睡、熬夜、饮食作息都不规律,如不注意调整,很容易损伤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