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信:老师,你这个诗里面,“留别蜀中耆宿伍心言”,他的孙子伍丕庆,现在在人民日报当记者,著名青年作家,是我们很要好的朋友,曾经听他提起过,伍心言是他祖父。南师:好,这个人是四川的大才子,刘湘的秘书长。王学信:他还救过刘伯承的命,祖籍金陵。
不知不觉间,南怀瑾先生已经离开我们11年了。先生长期精研国学,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理解,学贯中西,著作等身,在中西文化界享有巨大声望,是我素所敬仰的一代学者。更有幸的是,先生晚年曾邀我到太湖大学堂,为他整理口述史,创作《南怀瑾传》。
我最早与南怀瑾结缘,是在1997年。为了打发时间,更是为了寻找精神的家园,安抚浮躁的内心,我从既是学长又是同事的申先会那里借得一册南怀瑾先生的《金刚经说什么》,翻开封面,就被印在勒口的四句偈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深深打动,无异于醍醐灌顶,一读便不忍释手,从此开始关注佛教与佛学。
袁焕仙先生简介袁焕仙先生(1887—1966),四川省盐亭县人,南怀瑾先生之师。先后在成都、南京成立“维摩精舍”,讲学传法,一方度化,四众共仰,门下弟子众多,南怀瑾先生为其中翘楚。袁焕仙先生著述由南怀瑾、徐剑秋等编撰、缮稿,整理为《维摩精舍丛书》;近年出版有《袁焕仙著述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