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人类生活。11月5日,当见到东南大学科研团队研发的一款“智能手”,这句话变得更加具象化。前不久,这个年轻的团队刚斩获第三届全球辅助技术奥运会(又称“半机械人仿生奥运会”)“上肢义肢”组冠军,展现了人机共融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在科技创新的广袤星空中,有这样一位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青年开拓者,他正怀揣着炽热的梦想,一步一个脚印地让中国造“智能义肢”登上全球巅峰。胡旭晖,男,生于1994年3月,苏州人,201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央视财经《第一时间》)今天(12月3日)是第32个国际残疾人日。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助盲眼镜、智能仿生手等各类科技产品,正在为残障人士享受“无障碍”生活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在浙江杭州,记者见到了一位双手缺失的残障人士。
1 一只仿生手背后的科技与温度一群哈佛的科学家,足足花了八年时间,做了一款给残疾人使用的智能义肢。10月22日,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开幕式现场,左臂缺失的中国游泳队徐佳玲用“意念”控制一只智能仿生手,娴熟连贯地完成了五指并拢、拇指内收、单手抓握火炬的一系列动作。
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琴声袅袅、歌声飞扬。5月16日上午,在位于成都城市音乐厅的主会场,“牵手‘福’蓉·科技助残”成都市第34次全国助残日活动拉开帷幕。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此次活动由成都市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主办,成都市残疾人联合会、武侯区人民政府承办。
科技感满满的假肢不是装饰,而是能握拳、抓取,甚至持笔写字、握拍打球;仅靠“意念”就能驱动机械臂拿取东西,甚至操作电脑输入信息;穿戴式的设备记录脑电波的波动,将大脑的运转情况以数值形式反馈……众多科幻电影般的情景正在现实中上演,脑机接口这一未来产业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新网南京11月6日电(记者 徐珊珊) 近日,在第三届全球辅助技术奥运会(又称“半机械人仿生奥运会”)上肢义肢组比赛中,东南大学机器人传感与控制技术研究所宋爱国教授团队研发的项目一次性完成假肢提重物、双臂协作、精细物体抓取等任务获得冠军。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刘胤衡 记者 张敏 田嘉硕4岁那年的一场车祸,让王曦娅永远地失去了左腿,但戴着假肢,她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11月28日,由中国残联主办的2024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暨中国国际康复博览会开幕,展期3天。
澎湃新闻高级记者 陈伊萍 实习生 丁诗佳先天手掌缺失,张粤成总习惯把缺了手掌的手臂遮起来。青豆(化名)因为青光眼急性发作而致盲,她时常待在一个地方好几个小时不敢动。他们说,自卑、孤独、无助,是残障人士内心最常见的感受。他们常躲在自己的世界里,没勇气迈入喧嚣的人群中。
天山网讯(记者 梁立华报道)一步、两步、三步……4月10日,断腿青年艾克热木江·托合提成功装上智能灵巧假肢后,手扶双杠,站立起来,慢慢迈开了脚步。他们村的第一书记顾莹苏和他父亲托合提·苏力坦激动地红了眼眶。
“它带给了我翻天覆地的改变,感觉我的右手又重新回来了,这种感觉弥足珍贵。”在杭州强脑科技公司的体验中心,佩戴智能仿生手的小伙周健正弹着钢琴。据介绍,该智能仿生手可通过电极精准采集和分析佩戴者的肌电和神经电信号,从而倒推佩戴者的运动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