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航空雷击的效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崭露头角,但是在直到战后的1920年代,各国都没有研发装备专用的航空鱼雷,此时的航空鱼雷通常是将普通的舰用鱼雷稍加改造以便轰炸机挂载而已,对于空投鱼雷来说,在可靠性方面最重要的是鱼雷结构强度和内部设备能够承受入水时的冲击,由于这一时期鱼雷轰炸机的速度很慢,投雷时速往往不到100公里,投放鱼雷的高度也只有几米,所以普通的舰用鱼雷稍加改装增加空投机构就完全可以胜任,对于战后1920年代的鱼雷轰炸机的飞行性能来说,这些代用鱼雷的结构强度和内部设备抗冲击能力仍然能够勉力胜任,但是,航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随之而来的是战舰防空火力也越来越强越来越准,笨拙低速并且瞄准投雷时不能剧烈机动的鱼雷轰炸机在防空炮火的面前生存概率越来越低,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逼迫鱼雷轰炸机提高飞行性能,那么研究专业的空投鱼雷已经是相当迫切的需求了。
鱼雷轰炸机在空投鱼雷攻舰时所要冒的巨大风险,始终是困扰鱼雷轰炸机和航空鱼雷研发的一个重大问题,1917年5月1日,两架德国汉萨-勃兰登堡GW水上鱼雷轰炸机在攻击英国汽轮“热那亚”号时,其中一架被汽轮上的防空火力击落,这也是第一架在实战中被击落的鱼雷轰炸机,而这个战例也显示了鱼雷轰炸机的脆弱性。
据报道,中国正积极为海军研制一种新型尖端武器,是一种令对手几乎无法防御的新型水下武器--超空泡鱼雷。这是一种类似俄罗斯的"暴风雪"级超空泡鱼雷,这种鱼雷依靠其高速的航行特性来突破目标的层层拦截,甚至可使美国航母变得不堪一击。
在美国方面,由于海军军械局的老爷们拒绝来自舰队的批判,于是MK 13糟糕的可靠性,和TBD同样糟糕的飞行性能,直接导致了中途岛海战中美国三个鱼雷机中队遭到屠杀的同时未能命中一雷,尽管美国海军在中途岛战役中获胜,但是MK 13的表现仍然让太平洋舰队怒火万丈,此时军械局才扭扭捏捏的开始着手解决美国航空鱼雷的可靠性问题, 1943年中,美国海军组织了一次对MK 13 Mod 1鱼雷的评估,鱼雷轰炸机在150节航速下投射了105枚鱼雷,结果只有大约31%的鱼雷正常航行,20%的鱼雷直接沉底,36%的鱼雷出现了“冷跑”现象也就是发动机未能正常启动,鱼雷仅靠压缩空气启动器航行了一小段距离,18%出现定深错误问题,20%出现了方向跑偏,还有2%窜出了水面——这其中还有不少鱼雷出现了不止一种故障现象,实际上,除去正常航行和直接沉底的鱼雷,剩下49%的鱼雷,平均故障现象超过1.5种,这个实验结果,结结实实在军械局和海军鱼雷站的官僚老爷们脸上抽了一个大嘴巴。
在二战时期航空鱼雷绝对属于尖端军事技术,即使鱼雷武器发明已经超过半个世纪,能够制造鱼雷的国家只是少数,而能够研发装备航空鱼雷的国家更是寥寥无几,仅有英、美、日等海军强国,就算是发明了早期自导鱼雷技术的德国也未能攻克航空鱼雷的难关,不得不求助于盟友日本和意大利。
在二战爆发前,日本海军便制定了“渐减作战”的舰队决战思想,即在主力舰队决战前,先由航空母舰等先头部队消灭对方的先头部队,然后再向前攻击并削弱对方主力舰队,给处于劣势的己方主力舰队创造良好的决战条件,因此能够有效击沉对方主力战舰的鱼雷攻击机成为了日本海军发展的重中之重,特别是珍珠港
“我所在的工厂是生产航空鱼雷的,它建设在山谷的隧道内,十分隐蔽,这也是我为什么距离爆炸中心仅一公里,能幸存下来的原因。当时,工厂内的工人们都顾不得休息,夜以继日、拼命在那些车床前工作……”这是在长崎原子弹爆炸中幸存下来的吉富安美,在日记中写下的话。
为了支持南太平洋的战局,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尼米兹上将虽然早早就将除了慢速战列舰以外的可用舰艇都派到此处,但是当天两艘新锐的快速战列舰“南达科他”和“华盛顿”号仍在航渡中,只有5艘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拦在阿部弘毅的舰队面前,13对14,听起来差距不大。
1939年,日本海军在总结了九六式陆攻在中国战场的表现后,认为九六式陆攻性能已经落后,而其后继机一式陆攻虽然亦于当年试飞成功,作为为攻击敌军舰艇而设计的一式陆攻,虽然有较为优秀的低空飞行性能,但是其却缺乏俯冲轰炸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