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澎湃新闻 当地时间3月21日,日本北海道大学和九州大学的研究团队在英国科学杂志《自然-通讯》上发表研究成果称,从探测器“隼鸟2号”采集的小行星“龙宫”的沙粒样本中,发现了维生素B3以及构成遗传物质“核糖核酸”(RNA)的一种碱基——尿嘧啶。
新华社东京3月22日电(记者钱铮)日本多个研究机构22日联合发布新闻公报说,他们参与的国际团队从“龙宫”小行星样本中检测到构成核糖核酸(RNA)的4种碱基之一尿嘧啶,以及参与生物体新陈代谢的物质维生素B3。这些发现有助于研究生命诞生之前的分子进化,解开生命起源之谜。
美国航天局11日公布了从小行星“贝努”上采集的样本初步分析结果。“贝努”上存在碳和水的证据,这表明岩石样本中可能存在生命构成元素。美国航天局局长比尔·纳尔逊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第一次分析表明样品中含有丰富的水,以水合粘土矿物的形式存在。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九州大学等日前联合发布新闻公报说,通过分析“隼鸟2号”探测器从小行星“龙宫”带回地球的样本,他们发现其中含有约2万种由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组成的有机物分子,其中一些是组成生命不可缺少的氨基酸分子。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包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内的国际团队,首次对日本“隼鸟2”号飞船采集到的小行星“龙宫”表面的样本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样本拥有丰富的有机分子。最新发现表明,来自太空的有机物质储藏了地球生命所必需的化学成分。
新华社东京12月8日电(记者钱铮)日本研究人员发现,日本“隼鸟2”号探测器从小行星“龙宫”采集并送回地球一些岩石样本,它们的颜色比构成物质相似的陨石黑。究其原因,陨石在掉落过程与地球大气发生反应,显得更加明亮。
参考消息网9月4日报道 据路透社8月15日报道,一颗估计直径约10至15公里的小行星6600万年前撞击了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引发了全球大灾难,消灭了全球约四分之三的物种并结束了恐龙时代。那是地球生命历史的转折点。
·小行星“贝努”是太阳系早期的古老遗迹,已有超45亿年历史。美国首次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带回了“贝努”的岩石和尘埃样本。NASA初步研究显示“贝努”样本含有碳和水的证据,这或表明地球上生命的组成部分可能在这些岩石中找到。样本收集器,内有来自小行星“贝努”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