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可朱允熥的地位要比庶兄朱允炆稍高,家世也比他要好不少。为何朱元璋要舍弃朱允熥而立朱允炆呢,船长为你细细道来。
要知道,明朝可不搞“纣王同母哥哥出生时母亲是妾,纣王出生时母亲是妻,所以纣王的哥哥是庶子而纣王是嫡子”这一套,这是商朝的案例,而古代自周之后奉行的嫡长子继承制是周礼,纣王兄弟这个案例在《吕氏春秋》里是礼法混乱的负面典型。
朱允炆生于明洪武十年(西元1377年)十一月,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3个孙子,太子朱标的次子,生母为太常寺卿吕本之女,朱允炆出生时,其生母为皇太子朱标的侧妃,朱允炆为庶出之子,在他之前还有一个年长他3岁的同父异母的哥哥→大明皇嫡长孙朱雄英(皇太子朱标的嫡长子),如果按照此时境况走下去
1368年41岁的朱元璋南征北战16年的时间终于坐到了皇位上,成为大明王朝的第一位皇帝,史称明太祖。朱元璋遵循儒法“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将发妻马氏所生的嫡长子朱标封为太子,在自己去世后继承皇位。但朱元璋布局二十五年的时间,终究是满盘“皆输”,需要全部打乱布局重新开始。
万历十七年的状元焦竑,是这样评价明初开国功臣的:明兴猛将云从,数倍云台、凌烟,而六王最著,其以骁勇称者莫如常开平,次则傅颍国耳。明朝初期的猛将如云,其中最为骁勇善战者莫如开平王常遇春,次之是颖国公傅友德。
前言:本文长约五千三百字,阅读需要16分钟。作者鉴于目前有许多博主在朱明宗室领域作文,但读者们受困于对明代藩王世系不太清晰,或者网上的相关资料多有缺漏和分散,鄙不辞浅陋,将明朝亲藩罗列于此文,供读者们翻阅,助读者们更好地阅读这类型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