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来到云南红河中上游地区,就会随处看到穿着艳丽民族服饰、“斗笠反着戴”的靓丽少女倩影,她们就是被称为“编织爱情的民族”——花腰傣。花腰傣,是傣族的一个支系,是人民对居住在红河中上游的元江、新平两县一带的傣族的俗称。
竹编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的民间手工艺术。这种以竹子为原料的竹编工艺主要分布在云、贵、川等地,但各地的制作方法都不尽相同。在贵州省三穗县,人们素有用竹子编制各种类型的工艺品的传统,其独特的构思、精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艺,让其成为享誉世界独具一格民族民间工艺品。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文物:竹斗笠材质:竹篾规格:帽檐直径47cm 帽高10.5cm品相:有破损,边缘处有多处的竹篾条起翘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省会宁县胜利会师。会宁县由此闻名中外,成为“革命圣地”。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刘家、段钰、晏益鹏)在汉川市湾潭乡,有用竹子制成竹篾编制生活用具的传统。因制作的竹篾帽有特色,尖尖的帽顶,圆圆的边,被当地人称为“斗笠”。既能遮阳、又能挡雨,结实耐用便于劳作,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顶,斗笠编织这项技艺就这样被一直传承至今。
500多年前,从海南走出去的“理学名臣”、文渊阁大学士丘濬,为徐君《百牛图》的题跋中附写的这首五言诗,描绘了戴斗笠、穿蓑衣、吹横笛的牧童形象,把对童年的回忆和乡愁情思融汇在情景之中,饶有诗情画意,读来耐人寻味,仿佛是丘公自我的写照。
中新网广西新闻7月23日电 题:砧板寨 百年传承雨帽村作者 苏桂斗笠(南方称谓:雨帽),用于遮阳避雨的工具,在农耕年代作为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已流传千年。广西桂林市平乐县张家镇老埠村委砧板寨家家户户世代编织雨帽具有近400年的历史。游客与村民莫增德探讨雨帽编织技艺。
文\海南日报记者 李艳玫图\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衣食住行”,衣为首,服饰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漫长的岁月里,勤劳的人民用智慧和技艺,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创造出丰富的服饰文化,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靠海而生,以船为家的疍家人,独特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服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