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这是丹斗寺大经堂(3月10日无人机拍摄)。在青藏高原东部丹霞如火的小积石山中,一条公路顺着山势蜿蜒而去,直抵绝崖山谷,一处处殿堂藏于山岩绝壁之中,面朝曲折奔流的黄河。这就是丹斗寺,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发祥地。新华社记者 赵玉和 摄游客参观丹斗寺大经堂(3月10日摄)。
在阿里有一座寺院在藏传佛教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就是位于扎达县象泉河畔的托林寺。1036年,孟加拉高僧阿底峡大师入藏后,为了译经和弘法的需要,古格王又在原有寺院的基础上,扩建了托林寺的规模,其后托林寺成为古格王朝弘扬佛教文化的最重要道场。
中新社西宁9月26日电 (记者 李江宁)“以前学者普遍认为河湟地区是佛教后弘期的发源地,此次的发现表明,在青海玉树地区,佛教一直延续并兴盛,在佛教前弘期和后弘期中发挥着重要的传播作用。”26日,青海省考古研究院馆员蔡林海向中新社记者表示。
阿底峡尊者,一位古印度佛教高僧、佛学家,萨护罗人,出身王族。追随阿底峡从学弟子甚众,最著名的有那措·崔成杰哇、库敦·尊智雍仲、俄·勒贝喜饶和仲敦巴·杰哇迥乃四人,其中尤以仲敦巴最能传其衣钵、弘传其学说,并于阿底峡尊者圆寂后于拉萨北修建卓玛拉康及热振寺,由此正式形成藏传佛教噶当派,成就后弘时期藏传佛教最早的教派系。
佛教正式传入西藏是在7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期,这之前也有各种佛教传入西藏的传说。松赞干布为了加强与周边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积极发展与邻近地区的友好关系,先后与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联姻。
西藏佛教的宁玛派西藏佛教的宁玛派宁玛派是中国西藏佛教重要宗派中的一派。藏语“宁玛”,意译为“旧”。西藏前弘期所弘传的佛教,对后弘期所弘传的佛教而言,后者为新,前者为旧。但从佛教内容来说,前后两期所弘传的显教,并没有分别,只是密教方面有所不同,所以宁玛派就是指前弘期所弘传的密教。
前弘时期佛教又称喇嘛教,最早是在公元7世纪传入西藏的,输入的两个主要渠道是印度和中原(最后印度佛教取得优势,所以现在西藏的佛教属于印度一派)。松赞干布时期,佛教受到统治者的大力提倡。究其原因在于统治者需要利用佛教对抗本土宗教苯教。
“噶举”一词还可以表示“口传”的意思,特别是噶举派注重对密法的实际修炼,而对密法的修行又必须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这也是“噶举派”命名的因素和由来。由于这一派的祖师玛尔巴、米拉日巴等人修法时都着白布僧群,因此有白教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