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斗指甲,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作者供图惊蛰的天气特点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
3月5日,在江汉路步行街,不少逛街的女同胞穿起了裙装。长江日报记者喻志勇 摄未来三天(3月5日至7日),全国大部持续向暖,其中,北方地区受冷空气影响,气温将有所波动,但总体仍是回暖的大趋势。降水方面,中东部总体降水稀少,西南地区多阴雨。
《闻雷》【唐】白居易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空余客方寸,依旧似寒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惊蛰节气作为春天里的第3个节气,意味着春雷开始乍动,雨水逐渐增多,气温逐步回暖。《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云:“蛰,言发蛰也。
”三月到、轻雷始”,每年3月的4-7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惊蛰节气就到了。惊蛰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顾名思义,惊蛰指“打雷惊动冬眠蛰伏的动物”,一个“惊”字,把此时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生动地表达了出来。
明日惊蛰 二/十/四/节/气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斗指甲,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惊蛰反映着自然界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萌发、生长的状态。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
一阵催花雨 数声惊蛰雷,转眼间,时节已至“惊蛰”。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春雷始鸣,惊醒了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惊蛰节气美诗五首:有信风雷催出蛰,无言桃李自成蹊。“惊蛰”这两个字实在让人过目不忘,在二十四节气当中,只有这个节气用了前缀动词和形容词“惊”,而后跟着一个有虫字的“蛰”,而通常我们使用“蛰”的时候,是有分明的体感的,比如被虫子“蛰”了一下。
“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时间过得真快,马上就要到正月二十五了,这也意味着即将进入春天的第三个节气——惊蛰节气。在古代,惊蛰最初被称为“启蛰”,后来因为避讳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刘启的名字而改为惊蛰。这个节气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