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海到深远海,再到极地,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从1984年中国第一支考察队走进南极起,我国已40次赴南极完成考察任务。面对南极严酷的自然环境,南极科考队把工作分为三个步骤:去得了、立得住、展得开。而建设考察站就是在南极立得住的重要基础。
国际上并没有对南极进行严格意义上气候类型的分类,南极面积辽阔,远离其他大陆和人类活动中心,在其他大洲,之所以对气候类型进行划分,很重要的原因是因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进行气候类型划分可以指导人类生产生活。
极目新闻通讯员 黄佳文 谢宁摄影 王亮1月27日,长江讲坛邀请到武汉大学大地测量学专业博士李航,讲述他在南极难忘的700天。现场座无虚席,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聆听,线上线下近3万名听众参与了讲座。李航首先详细介绍了南极洲,它是巨大的天然“冷库”,是世界上淡水的重要储藏地。
今年是中国极地科学考察40周年,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于上月考察归来,目前科研人员正在对这次考察成果进行后续研究。自1984年中国首次南极科考开始,一批批考察队员远赴极地,考察站陆续落成,那么,年复一年的极地科考究竟在做什么?这次建设的南极秦岭站,与之前建成的站点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