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2日电(记者 吴咏玲)“我们需要观察刀具磨削的角度和范围,通过调整机床托板将刀具磨出我们需要的形状。”锉、削、磨、抛,不到5分钟,一片磨损废旧的刀头就被改制成了可二次利用的新刀头,而变废为宝的正是眼前这位有着34年工龄的中国兵器首席技师罗军。
央视网消息(记者 杨翰宁):在中国动车组的摇篮——株洲,有一个特别的时间单位,叫作“一杯咖啡的时间”。之所以这么称呼,是因为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研究院,用上喝一杯咖啡的时间,就能集结行业顶尖专家进行商讨,能集齐生产一台电力机车的上万个零部件。
身穿阻燃服,眼戴护目镜,左手拿着防护面罩,右手紧握焊枪,专心致志地进行液压支架底座焊接工作,伴随着“呲呲”的焊接声,火花瞬间四处绽放,不久之后,钢材表面便留下了一道约一指宽的完美焊缝。走进河南省平顶山平煤机煤矿机械装备有限公司焊接区,首席电焊工刘亚磊正在完成今天的焊接任务。
在风雨交加的路途中,镌刻着他坚实的步履;在炎炎烈日的炙烤下,映照着他辛勤耕耘的身影;在雪花漫天的季节里,回响着他指挥交通、保障畅通的声音,从事养护工作三十余载,巡逻里程达四千多公里——他就是河南交投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道路材料分公司副总经理盖玉京。
机器人是加速各产业现代化进程的助推器,特种机器人作为其中一支特殊部队,是很多救援应急中的钢铁战士,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天,我们来认识大国工匠、特种机器人研发工程师孙宁。在这条地下巷道里,孙宁和同事正在测试一款新研制的探测机器人。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原标题:柳祥国:匠心筑梦,锌电解领域的创新先锋中国青年网常宁9月28日电(记者 高蕾 实习生 兰钦)“我做梦也没想到,经过二十年的努力,自己能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技艺精湛的工匠,成为车间里的劳动模范。
【一线讲述】编者按 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前不久,全国总工会公布了2023年10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他们来自装备制造、水利、环境、人工智能、冶炼等行业,都是所在行业的顶尖技术技能人才,是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优秀传承者。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原标题:欧勇:焊火铸魂 成就匠心新华网北京10月3日电(记者 吴咏玲)焊工是高温有毒工种,他们身着厚重的防护服,手持焊枪或焊钳,在高温、强光、烟尘与噪音交织的工作环境中,将一块块冰冷的金属体熔融、连接,锻造出坚不可摧的铁血筋骨。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55岁的毛胜利和宣纸打了37年交道。宣纸是中国传统的古典书画用纸,历经千年工艺传承,原产地在安徽宣城市泾县。传统宣纸制作需要经过108道手工工序,毛胜利的岗位是其中之一的晒纸。毛胜利家住宣纸厂附近,从小对宣纸制作耳濡目染,对宣纸文化怀抱崇敬之心。
“党员就是要打头阵、挑重担”王树军,是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席技师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多年扎根一线研制中国高端装备1993年,19岁的他从潍柴技校毕业进入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了一名车间维修工虽满身汗渍油污可他从未想过放弃因为每次修好设备他都有满满的成就感!
央广网北京3月27日消息(记者王晶)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进一步叫响做实大国工匠品牌,激励广大职工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中华全国总工会在举办第二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时,精心设计了“大国工匠”艺术图案,并申请了商标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