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州12月27日电(黄彦君 吴明宪)“66年了,妹妹终于回家了,这是我们第一张全家福。”12月27日,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陆家湾村,该村村民董大哥笑容满面,一张特殊的全家福记录下迟来66年的团圆。照片中,年过花甲的吴素琴紧紧挽着哥哥手臂,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梅姨案”中的寻亲家长申军良写了一本书,题为《我们》,已于近日正式出版。据申军良介绍,2020年3月,儿子申聪回家,很多网友给他留言,建议其写一本书,于是他有了写书的念头。经过构思、调整架构,这本书于2021年8月完成初稿,后又进行了修改,并最终定稿,共有20多万字。
“贝碧嘉”“普拉桑”双台风登陆上海期间,给市民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也正是在这段日子里,来上海崇明认亲的汤阿姨姊妹俩却出奇的顺心顺利,她们在民警的帮助下,找到了失联57年的亲人,一家人团聚,亲情相融,温馨异常。图说:一家人团聚。
近日,来自青岛的孟女士踏上了寻亲之旅。据了解,她出生于1992年前后,2012年定居青岛。2024年12月,孟女士前往哈尔滨尚志市寻找亲生父母。尽管困难重重,且线索屡次中断,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孟女士的童年照片“我是小莲,现在定居在青岛,身高166cm,B型血。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记者 刘永刚淄博市救助管理站通过志愿组织的微信群,在4小时内成功为迷路老人找到家人,并将其安全送回家。7月12日,被救助老人田某文的家属来到淄博市救助管理站,送上锦旗,以表达诚挚的感激之情。6月30日,淄博市救助管理站接待了一位迷路的老人。
大众网记者 王奉国 通讯员 刘昆龙 菏泽报道“真是太感谢你们了!圆了我们的心愿……”近日,在单县公安局郭村派出所,伴随着一声声对民辅警的真挚道谢,久别50载的亲人得以紧紧相拥,群众葛某某的团圆梦终于成真。
【温馨提示】喜欢您就点个关注!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在重庆偏远山村的土墙瓦房中,年幼的王红刚记忆里最深刻的,是母亲田素华弯着腰的背影。
原标题:“我为烈士来寻亲”公益项目发起人孙嘉怿:(引题)行走万里,为千余名烈士找到“回家的路”(主题)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改改每年清明节前后,孙嘉怿都忙到不可开交,她每天都会收到几十条烈士家属发来的求助信息。
76年前,5000多名烈士前赴后继,为解放济南献出宝贵生命,那些未曾刻录姓名和籍贯的无名烈士,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沉痛的遗憾。2021年起,济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探索运用DNA新型技术为济南战役无名烈士寻亲。烈士们牺牲时都很年轻,大多没有子女,有的亲属早已离世,健在的也已古稀之年。
扬子晚报网4月9日讯(通讯员 王威 记者 万凌云)4月9日下午,在镇江市公安局京口分局二楼会议室,一段跨越37年的团聚终于梦圆。来自淮安的陈阿姨一家,跨越37年的等待,漫漫寻亲路终于在镇江迎来“大团圆”。
来源:【海报新闻】海报新闻首席记者 张稳 报道岁末年初,杨妞花收到了贵州高院对余华英拐卖儿童案作出的维持死刑原判的终审裁定书。在她追击人贩子的第1313天,杨妞花终于替早逝的父母讨回了公道,结束了这场漫长的“战斗”。同样在2024年迎来终章的还有电影《失孤》原型郭刚堂之子被拐案。
原标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为烈士寻亲活动——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人民眼·传承红色基因)今年清明期间,“我为烈士来寻亲”小志愿者为烈士墓碑描红。李 梅摄王春婕(右)与同事整理烈士遗物。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供图孙嘉怿(左)看望志愿军老兵。
近日,据知名寻亲家长杜小华(电影《亲爱的》原型之一,其儿子杜后琪2011年在内蒙古丢失)介绍,贵州和云南的两个寻亲家庭近日遭遇难题——这两家人的儿子失踪时间都超过20年,其中,走失孩子叶坤的爸爸患有肺癌,去年心脏衰竭还做过手术;叶坤妈妈平时做保洁,但最近腰椎疼痛已在床上躺了25天
铭记历史,赓续红色血脉,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8月12日至13日,山东财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英雄归根”烈士寻亲调研团队深入山东省潍坊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此次调研旨在了解烈士寻亲志愿者的经历,探索红色精神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