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命题,在道家看来,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人本是合一的。以“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尾声,在回顾全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因自然而兴”,强调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光明论坛·温故】作者:董建霞(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济南社科院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不懈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升华和实践结晶,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既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开辟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詹石窗“天人合一”的思想孕育与中国古代的农耕生活文化密切相关。农耕生活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之一,人们通过耕种、养殖等活动与自然环境密切接触,逐渐认识到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开始关注自然环境问题,并尝试顺应自然规律进行生产和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来源:【人民日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观,除旧布新、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敦亲睦邻、团圆共享的社会观等价值理念,源自东方,福泽世界在荷兰海牙,一辆车头写有“你好中国”字样的“欢乐春节”彩绘电车闪耀亮相,拉开荷兰今年春节庆祝活动的序幕;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的“欢乐春节”庙会上,
民族的复兴,也是文明的复兴。从“现代化的迟到国”到“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到“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近代以来的中国经历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为波澜壮阔、最为广泛深刻的历史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