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宗一词,我们现在一般作为祖先的通称。但实际上,祖和宗还是有区别的。比如《礼记·祭法》中提到:“祖契而宗汤……祖文王而宗武王”指殷商以契为祖,以汤为宗。而周以文王为祖,以武王为宗。契,xiè,商的祖先,相传曾助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地。
古代中国有过不少朝代,每次改朝换代都会重新定国号。从第一个朝代夏朝开始到清朝的宣统皇帝结束,共经历了四千多年,出现过无数的君王。每位帝王多半都会有尊号,能让后人记住。尊号里面包括生前的和去世之后的,这些尊号里面包括年号,庙号,谥号和徽号。
刘秀建都洛阳,将原来洛阳祭祀汉武帝的庙改为高庙,把刘邦神主摆在中间,祭祀文武轩辕四个皇帝,而对刘秀不太重要的成帝、平帝等三个皇帝,神主留在长安原来高庙,刘秀血缘上的父祖在陵园的庙接受祭祀 。其次,汉代 “宗” 虽多,但 “祖” 只有两个,即两汉开国皇帝,而后世 “祖” 也多了起来。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大一统封建王朝,明朝是历十二世共十六帝,清朝是历十一世共十二帝。一般来说按照“祖有功,宗有德”的庙号规则来说,只有开国皇帝才可以称祖,比如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庙号为高祖,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庙号为太祖,但是明朝有二祖,清朝有三祖,这是为什么呢。
庙号制度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所谓“庙号”就是君主死后在太庙中被供奉时所称的名号,毕竟后世子孙不能直呼祖宗的名讳,总得有个称呼。根据《孔子家语·庙制》记载,“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谓之祖宗者,其庙皆不毁。”
祖宗,在每个人心中都意义非凡,我们经常说做人做事不要愧对祖宗,虽然祖宗早已不在人世,但他们却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我们总是追寻着祖宗的足迹,怀着光宗耀祖的虔诚,以无愧于祖宗的敬畏之心不断开拓新的历史。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在隋朝以前皇帝多称为“某某帝”,如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晋武帝、隋文帝、隋炀帝等等,而从唐朝开始皇帝多称为“某某祖”或“某某宗”,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明太祖、明仁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