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6月5日上午,轰鸣的火车载着我们浙江慈溪、余姚两地的300多名热血知识青年缓缓地驶离了我的故乡——余姚火车站,响应毛主席到农村去、到边疆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奔赴内蒙古金宝屯胜利农场。
1964年6月28日上午,天气晴朗,我们原黄岩县路桥镇首批知青小组,在敲锣打鼓的欢送队伍和迎接队伍中,来到原路桥区共和公社岭下大队插队落户当农民。我们知青小组共13人,4女9男,年龄最小者17岁,最大者32岁,平均年龄为20.46岁。
织渔网难忘1968年张艳君我是1968年初中毕业生。当时,我是我们学校第一批下乡的。那天,妈妈和姐姐送我到了学校,学校正在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开欢送会,墙上贴着“热烈欢送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大标语,还为我们每个人戴上了一朵大红花,敲锣打鼓,热闹极了。
陕北延安地区的延川县房家塬大队虽然距离延安不算远,可那里都是起伏连绵的丘陵,到处都是沟沟壑壑,除了沟坎就是山坡,连一块平整的土地都看不到,常年在黄土地里刨挖的乡亲们勉强能解决温饱问题,谁家的生活都不富裕。
(本文为今日头条原创首发内容,七十二小时内请勿转载!)前几天,我们四个“老和尚”又聚在了一起。这次相聚,距上一次相聚整整一年的时间了。虽然生活在同一座城市,可我们都有自己的事情,有时还会去儿女家小住,四个人聚在一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叫李爱芳,1964年也就是我正在上初中时,宝鸡市开始组织中学毕业生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安家落户。当时32个知青吃、住在村外河边几间破庙里,庙里五颜六色的塑像龇牙咧嘴,更可怕的是房顶大梁上还缠了几条花蛇。
前言:这是过去岁月的一段真实故事,叫人啼笑皆非,又令人万千感慨。开始的意气风发,后面的意志坚定,插队生活让我饱受艰辛,也促使了我成长。也不用以现在的眼光去评说,也不必掩饰什么,就让它在文中以当年的面貌显露于人。[讲述人:乔梅]1969年1月的一个深夜。风高。月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