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17日电 (吴平华 蒋雪梅)“今年集中育秧的再生稻目前长势很好,一产预计能达到560公斤/亩以上,二产预计能达到210公斤/亩以上。”近日,在宜宾市翠屏区永兴镇张场村,稻田内一排排吐露嫩芽的秧苗格外抢眼,张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雷雄谈及水稻产量时喜笑颜开。
2024年12月25日中午,从合肥巽风湖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餐厅里飘出阵阵诱人的饭香。揭开锅盖盛上一碗,只见饭粒粒粒分明、透光油亮,尝上一口只觉软糯香甜。“这大米是我们用无环沟稻虾综合种养技术种出的绿色食品,品质好价格高,现在卖得挺好的。
来源:【湛江日报-湛江新闻网】6月15日早上,在吴川市浅水镇李上旺岭村的“稻虾共作”种养基地,工人们在稻田里奋力拉网,网内的罗氏沼虾活蹦乱跳。“稻田中除了种水稻外,还能养虾,可以说是一田双收,效果还不错。”种养基地负责人郭上春说。
来源:环球网 近年来,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合义乡充分利用自身地理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三虾二稻”稻虾共生种养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以渔促稻、稳粮增收”绿色生态种养,推动了农业转型升级,产业效益明显提升。合义乡地处成渝腹心地带,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来源:【湛江日报-湛江新闻网】工人下网收获罗氏沼虾。6月15日早上,在吴川市浅水镇李上旺岭村的“稻虾共作”种养基地,工人们在稻田里奋力拉网,网内的罗氏沼虾活蹦乱跳。“稻田中除了种水稻外,还能养虾,可以说是一田双收,效果还不错。”种养基地负责人郭上春说。
冬去春来,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坝心镇底莫村道路旁的稻田里,村民们熟练地将地笼网捞出,把活蹦乱跳的小龙虾一股脑儿倒进筐里,只见一只只小龙虾挥舞着大钳子动个不停,活力十足。“我家有稻田16亩,里面养殖着小龙虾,平均每亩能赚6000元。”迎来丰收的底莫村养殖户李凤林笑呵呵地说。
红网时刻新闻5月11日讯(通讯员 朱婷 熊洋)近年来,江华沱江镇双顾村依托独特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优势,推广“稻虾共作”新模式,让小龙虾成为了农户增收致富的新引擎。走进鲁观建的小龙虾养殖基地,连片的虾塘映入眼帘。
(本文作者段宏波,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我于上世纪80年代出生于洞庭湖腹地,见证了三湘地区从传统鱼米之乡到稻虾共作的农业转型发展的巨变,也看到了新型农殖模式在农业经济发展和现代农业绿色转型上的巨大潜力。
来源:环球网 我国拥有悠久的稻田养鱼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先民就曾过着“饭稻羹鱼”的自给生活。作为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一种,该模式能实现粮渔双赢,与虾共生的水稻不打药、不施化肥,游弋水中的虾苗能松土、摄食害虫,粪便还可肥田。“稻在水中长,虾绕稻边游。
近年来,宁波象山县与丽水遂昌县积极开展山海协作,在产业飞地、消费帮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稻虾共生”作为最新开展的山海协作项目之一,象山县通过提供罗氏沼虾苗种和技术支持,由遂昌县三仁畲族乡小忠村实行稻田养殖,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新路径,助力民族乡村振兴。
南海网8月27日消息(记者 谭琦)龙虾“搬”进水稻田安家,这种“稻虾共生”的模式,是近年来海南探索耕地效能提升的“妙招”。记者从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省农业农村厅获悉,海南通过建设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在整合耕地资源的同时,提升耕地的单位产值,增加农民收入。
来源:【长春日报-长春新闻网】肥美的小龙虾十分诱人。德惠市岔路口镇希田家庭农场的农民捕捞小龙虾。 赵猛佳 摄金秋送爽,走进德惠市岔路口镇希田家庭农场的稻田,稻穗饱满,但稻秆还未完全褪去青色,工人们已经开始在田里忙着捕捞成熟的小龙虾。
来源:【孝感日报】全媒体记者焦志新 通讯员李生磊眼下,正是小龙虾上市时节。5月30日,走在汉川市新堰镇冯湾村的乡间小路上,远远瞧见一片浮着绿草、放着虾笼的水田,水田上白鹭低飞,水面泛起层层涟漪,好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美景。这便是汉川市同新种植养殖合作社的“稻虾平养”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