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疫情的影响出去玩已经成了“奢望”在家的小伙伴看看窗外的一方景色出门上班的也只能在路上欣赏一下一成不变的风景大同小异,没有一丝波澜在这种百无聊赖的时候就给大家推荐日本微型摄影师田中达也Tatsuya Tanaka 的 Instagram看看他手掌下的,不同的世界吧~越无聊的
“在一颗沙粒中见一个世界,在一朵鲜花中见一片天空,在你的掌心里把握无限,在一个钟点里把握无穷。”这首由18世纪英国诗人 William Blake 创作的诗歌,在300年后的今天启发一位艺术家完成了一次富有科技感的艺术创作。
这次活动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大家在老师们的启发与引导下,本着科学性第一的原则,充分发挥想象力,集思广益,利用泡沫塑料、超轻黏土、木板、纸板、布料、线绳、细铁丝、大头针、毛线、胶水、玻璃瓶等材料亲手制作了百余件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三维立体模型和细胞漫画图,也有不少同学制作了细菌、病毒、DNA双链等微观结构模型,形式丰富多样,作品让人眼前一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许。
11月29日,安顺市第九中学七年级学生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生物实践活动——生物细胞模型制作。此次活动将理论学习与动手实践相结合,旨在帮助学生深化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理解,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的探索热情,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现场,各小组通过抽签确定制作模型的类型,包括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
这是“中国量子军团”心中的梦想火种。这是在安徽创新馆拍摄的“墨子号”量子卫星模型。120年前量子论诞生之时,中国只能做看客。而今,凭借一批科学家取得的多光子纠缠、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墨子号”卫星等突破,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次量子革命”的重要推动者与引领者。
.“潜伏”在人体细胞上的巨大“泡泡”病毒:科技人员在绘制这些图像时使用了真实的数据,并在某些细胞微域结构上增加了相关色调,从美学上对图像进行修饰,让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到细胞尺度上所发生的现象,明白复杂的生物学过程。
来源:【人民日报】——上海光源线站工程通过国家验收位于上海张江科学城的上海光源。上海光源内景。 以上图片均为新华社记者方喆摄坐落在张江科学城的上海光源是中国大陆第一台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从高空俯瞰犹如一个巨型的鹦鹉螺。
装置简介: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布局的大科学工程项目之一,是我国第一台高能同步辐射光源,也是世界上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先进的X射线光子科学研究平台之一,作为探索物质内部结构与变化过程的强有力的科学工具,为基础科学和工程科学等领域原创性、突破性创新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我从湖里取了一滴水,没有想到它是一个微缩动物园。喇叭虫,最大的单细胞动物,旁边有一个上千细胞构成的轮虫,喇叭虫有时候却能把它活吞了……”近日,90后小伙赵铁夫把一滴水拍出了一部纪录片,奇幻的画面配上幽默的解说,让网友们对这微观世界感到新鲜不已:美得让人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