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的宝船长可达几十米,宽十数米,可搭载人员上千人。从 1405 到 1433 年的二十八年间,郑和的船队到达了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的三十多个国家,包括占城、爪哇、三佛齐、暹罗、南天竺、锡兰山国、古里国、柯枝国、忽鲁谟斯国、木骨都束国等。
从15世纪以来,到19世纪中后期,这将近500年来同属欧亚大陆,一个在东,一个在西。为什么东方的中国,把过去几千年来积累的巨大领先优势,包括但不限于经济实力优势,社会发达程度,技术领先优势,生产力优势等等,逐步让给了起步晚更落后的西方的欧洲?
在明朝辉煌的航海史上,有两个人物的命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是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开创中国航海盛世的郑和,另一个是被后世称为“断送中国航海梦”的兵部尚书刘大夏。一个重臣的决定,究竟是在救民于水火,还是断送了一个帝国的海洋雄心?
自明朝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被大众所知以来,人们一直对于他在第七次远航后突然停止下西洋的原因感到困惑。这个谜题引发了许多猜测和争论。本文将探索郑和下西洋突然停止的可能原因,并尝试为读者揭开这个历史谜团。首先,让我们回顾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大航海时代无疑是一段波澜壮阔的篇章。它开启了全球化的进程,重塑了世界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然而,曾经在航海技术上领先世界的中国,却在这一关键时期逐渐掉队,与海洋发展的黄金机遇失之交臂。
在15世纪至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世界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欧洲航海家们勇敢地驶向未知的海洋,开辟新航路,发现新大陆,开启了全球化的进程。这一时期,欧洲国家通过海外贸易、殖民扩张积累了巨额财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世界格局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时的地理知识并不完备,对世界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可以这样说,郑和是在一边探索一边航行,他的航行是一种开拓,更是冒险,因为在此之前没有详细的航海记录,所以郑和不能放开手脚一路向西,对世界地理的认识还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假如说郑和知道有南极大陆存在的话,我估计抓几只企鹅送献给皇帝做烧鸟也不是不行。
根据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的论中国中所说,郑和下西洋后,明朝把大船和航海图都毁掉,从此不再远航。读到这我非常震惊,基辛格认为这反映了中国的大陆思维,对世界的封闭态度。我想知道朝廷当时是怎么想的,他们似乎在惧怕着什么,很难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