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从十个军团到十三个集团军的变迁(一)》中介绍了红军时期的编制及番号情况。本文就八路军的情况做一些具体介绍。1937年8月25日,在西北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1937年10月2日,在南方各省的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由此人民军队从红军时期进入到抗日战争时期。
抗战后期,国军依靠美国援华的武器装备,一共组建了13个军,也被称为“美械军”,分别是:新1军、新6军、第5军、第13军、第18军、第73军、第74军、第94军、第2军、第8军、第53军、第54军、第71军。
大揭秘—汤恩伯的起家部队十三军发展的来龙去脉作者:知兵堂军事汤恩伯系统是国民党军中央嫡系中的一个支派系, 作为汤恩伯的起家部队13军, 也算是嫡系中的精锐, 其战斗力和五大王牌相比,究竟怎样?13军是在1933年成立的, 首任军长是钱大钧。
13军是汤恩伯的老部队,52军是关麟征的老部队,71军是宋希濂的老部队,这三人都是老蒋的嫡系大将,三个军也都是美械军:60军、93军是滇军主力,虽是杂牌,但由于之前在云南的便利条件,装备了部分美械,在越南受降时,又接受了大量日械,装备火力也是很强的。
我们知道,东北解放战争不是一个局部问题,而是一个有关革命和反革命大决战的全局问题,对于全国解放战争胜利具有决定性意义,正是国民党军队在辽沈战役的失败,使全国军事形势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显著优势已经向我军倾斜,一是我军在质量和数量上均已占上风,据显著优势;二东北是老工业基地,物力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开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8月7日,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了最高国防会议,会上除制定了以“持久战”为作战指导的基本战略方针外,还针对当时的战争形势,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战区划分,将南北战场划分为五个战区,并成立抗战最高统帅部,设立之初第五战区主要编制如下;
第三十一集团军组建于1938年6月,首任集团军总司令是蒋介石的嫡系汤恩伯,汤恩伯指挥部队参加了武汉会战、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战役、1939年冬季攻势、豫南会战、第二次长沙战役等大会战,1943年9月由王仲廉接任集团军总司令,在王仲廉的指挥下该集团军参加了豫湘桂大会战和豫西鄂北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