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9月24日从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获悉,2023年,全市优良水体比例总体保持在70%以上,Ⅰ-Ⅲ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71.3%,较2019年增加16.2个百分点,无劣Ⅴ类河流。全市平原区地下水位连续8年累计回升11.01米。
新华社北京12月27日电(记者田晨旭)2024年12月27日是“南水”进京十周年。10年来,北京已累计接收“南水”超106亿立方米,全市直接受益人口超1600万,首都水资源供需矛盾得到有效缓解。与此同时,全市平原区地下水位较2015年累计回升13.
北京日报记者 王天淇今年汛期,几场降雨过后,平谷区岳各庄用于监测地下水水位的监测井里,清澈的地下水从井口喷涌而出。如果在十年前,这一幕会被视作新闻,但现在,早已不是新鲜事。随着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水位的持续回升,北京已有81眼干枯的泉眼复涌,更有许多地下水水位的监测井变成“自流井”。
永定河流域持续生态补水,地下水水位回升,门头沟妙峰山陈家庄泉复涌。本报记者 潘之望摄今年汛期,几场降雨过后,平谷区岳各庄用于监测地下水水位的监测井里,清澈的地下水从井口喷涌而出。如果在十年前,这一幕会被视作新闻,但现在,早已不是新鲜事。
人民网北京10月22日电 (记者尹星云)日前,记者从北京市延庆区获悉,自2014年以来,北京市延庆区地下水位实现了显著回升,由当年的地下12.63米逐年攀升,年均抬升0.6米。截至2024年10月,延庆区地下水位已升至地下6.15米,累计回升6.
来源:人民日报 原标题:甘洌“南水”润泽京华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甘洌“南水”润泽京华。冬日的清晨,“南水”从丹江口水库进入南水北调中线水渠,一路向北,大约半月后,奔流千里抵京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北京坚持系统观念,科学制订用水规划,珍惜和用好每一滴“南水”。
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甘洌“南水”润泽京华。冬日的清晨,“南水”从丹江口水库进入南水北调中线水渠,一路向北,大约半月后,奔流千里抵京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北京坚持系统观念,科学制订用水规划,珍惜和用好每一滴“南水”。
今年汛期,几场降雨过后,平谷区岳各庄用于监测地下水水位的监测井里,清澈的地下水从井口喷涌而出。如果在十年前,这一幕会被视作新闻,但现在,早已不是新鲜事。随着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水位的持续回升,北京已有81眼干枯的泉眼复涌,更有许多地下水水位的监测井变成“自流井”。
今天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进京十周年。“南水”的到来,改善了北京市的水资源分布状况,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市水资源紧缺的局面,也成为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有利条件之一。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刘松波介绍,“南水”进京10年,北京坚持“节喝存补”的原则,充分“存”蓄水源。
中新社北京12月27日电 (记者 陈杭 徐婧)2014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中线水到达北京团城湖调节池。截至目前,北京已累计利用“南水”超106亿立方米,首都水资源供需矛盾得到有效缓解,水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向好。
【来源:北京日报】本报记者 王天淇永定河流域持续生态补水,地下水水位回升,门头沟妙峰山陈家庄泉复涌。本报记者 潘之望摄今年汛期,几场降雨过后,平谷区岳各庄用于监测地下水水位的监测井里,清澈的地下水从井口喷涌而出。如果在十年前,这一幕会被视作新闻,但现在,早已不是新鲜事。
2024年12月12日是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开通十周年。当天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南方周末记者韩谦/图)“北京城区供水近八成是南水,天津主城区和雄安新建城区供水全部是南水。”2024年12月12日是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开通十周年。
人民网北京12月27日电 (记者尹星云)日前,记者在北京市延庆区两会上获悉,2024年,延庆区优良水体占比高达100%,地下水位十年累计回升7.05米,新增有水河段长达30公里,白河堡水库水位达到599.13米,创下了建库以来最高记录。在污水处理方面,延庆区下足了功夫。
来源:【人民网】人民网北京12月27日电 (记者李博)“我们将继续加大自备井置换,进一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明年将新增约10万市民喝上‘南水’。”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刘松波在12月27日举行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进京十周年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我们将继续加大自备井置换,进一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明年将新增约10万市民喝上‘南水’。”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刘松波在12月27日举行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进京十周年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家水网主骨架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
12日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到目前,工程已累计向北京调水超过了106亿方。十年间,奔流不息的南水给首都北京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北京又是如何将这一宝贵的水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一起来看南水是如何重塑北京的水资源格局。
10年前,一项跨越千里的世纪工程开始运行。南水北调,一个无人不知的词语,它解决了北方至少1.85亿人口的用水需求,也改变了沿线45座大中城市的经济发展格局和自然生态面貌。但也有城市为了保证水源,“放弃”了诸多发展机遇,也有无数人的人生轨迹因此发生了重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