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源、刘笑然(分别系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8月15日,国家网信办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广电总局公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
顶端新闻记者 张茹冯杰,河南长垣人,诗人、作家和画家,出版诗集、散文集等30余部,屡获中国台湾各大文学奖,被誉为“获台湾文学奖项最多的大陆作家”。他说,作家永远要对大地和人类保持悲悯情怀。自他的《闲逛荡》问世以来,便赢得了读者和评论家的高度评价。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是近年来媒介技术改变社会生活、震撼人类思维的标志性突破之一。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不断多样化,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和以Sora为代表的世界模拟器正不断在社会各个领域展现出自己强大的学习力、理解力,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开始模拟只有人类才具备的创新力。
埃尔诺1940年出生于法国,是当代法国文坛最有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几天前,《大西洋杂志》网站刊文称《这几位作家可能得不到诺奖,但书值得一读》,其中就有埃尔诺,此外是福斯、残雪、恩古吉和穆尔纳内,他们常被赔率榜关注,但次次陪跑。
中国青年网北京6月20日电(记者 牟昊琨 实习记者 徐婧钰 王琳)2023年高考刚刚结束,各地语文试卷的作文题目再次受到关注,争相用其练手写作的,不仅有自媒体主编、资深撰稿人等,AI也尝试着加入了写作的行列。
近日,“AI时代文学的创作走向与价值归依”主题座谈会在长沙铜官窑举行。红网时刻新闻12月23日讯(记者 蔡娟 摄影 李丹)12月20日至21日,第二届“芙蓉文学双年榜•芙蓉文学盛典”系列活动在长沙铜官窑相继举行。
11月19日,“2023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奖之夜”在浙江乌镇举行,《雪山大地》《宝水》《本巴》《千里江山图》《回响》五部作品获颁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用精品力作铸就新时代文学高峰。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文学创作不仅要“扎进去”,也要“浮上来”。“扎进去”首先得扎根人民。
【追光·文学巨匠·纪念孙犁诞辰110周年】作者:徐福伟(《小说月报》执行主编)面对驳杂的现实世界,如何攫取有效素材,由基于个体经验的“小与轻”的生活真实,上升为对世界与人类倾情关注的“大与重”的艺术真实,成为考察作家叙事成熟度的重要维度之一。
上半年,第一部人工智能长篇小说《天命使徒》在上海发布;芥川奖获奖小说《东京都同情塔》,有5%是AI写的;网络上,AI创作的类型小说比比皆是……AI技术已经渗透了进我们的写作、阅读乃至文学生活。那么,AI时代,作家是否还有存在于世的理由?文学还有哪些新的可能性?文学的尊严又在何处?
【面面观·人工智能网络文学创作】开栏的话纵览文艺发展史,那些引领创作风气的思想创见,无不是在相互激荡、启发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即日起,我们推出《面面观》栏目,旨在就当下备受关注、正在不断演进的文化现象和话题,约请各方专家,从不同视角进行观察与探讨。
【面面观·人工智能网络文学创作】作者:余梦珑(《机忆之地》创作团队成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2023年10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沈阳教授团队采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创作的小说《机忆之地》匿名参加了江苏省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并获得了二等奖。
文学一直是人类表达思想、情感和社会观察的重要载体之一,文学作品不仅记录了社会的变迁,也反映了人类对自我、对世界、对未来的深刻思考。当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AI在文学创作、故事叙述以及文学形式、文学传播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汤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人工智能(AI)创作是文艺领域的焦点话题。近年来,AI技术突飞猛进、更新迭代,让人们重新思考创作者和AI的关系。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投入运用,更让创作者坚信,人工智能将为文艺创作带来重大变革,以类型小说为主的网络文学更是首当其冲。
(欢迎点击视频,观看本期《每日一习话》)习近平: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