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医称褥疮为“腐肉”,《内经》称为恶肉,《外科启玄》称为“席疮”,《洞天奥旨》称为死肉,中医认为褥疮多因久病卧床,气滞血瘀、血脉不通、经络阻隔所引起的,气血亏损,毒邪内侵,肌肉筋骨失养造成溃腐成疮,迁延难愈。
往小了说,也就是狭义的“疮疡”,则是指体表肿疡、痈、疽、疔疮、疖肿、流注、流痰、瘰疬等,相当于西医的体表化脓性感染,严重时可引起走黄,西医称为败血症或脓毒败血症,多发于面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痤疮、粉刺等皮肤问题。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素问·五常政大论》又云:“汗之则疮已。”《外科正宗》在肿疡治法中说:“身体拘急,脉紧恶寒,饮热就暖者,邪在表也,宜汗之”。李东垣也说:“疮热奋然高起,结硬而痛,色赤微带暗色,其邪在血脉之上,皮肤之间,急发其汗,则毒随汗散矣。”
顾筱岩(1892—1968),字鸿贤,上海浦东人,顾氏外科学术流派奠基人,从师于其父顾云岩、其兄顾筱云,先后悬壶于浦东和南市,精疡医外科,誉满沪上,名重医林,被称为“疔疮大王”,与当时伤科名医石筱山、妇科名医陈筱宝并称为“上海三筱”。
前面解释了创伤,本篇说说疮疡。如果写成繁体字,就不难看出“疮”与“创”、“疡”与“伤”的相似之处。其实二者之间词义相近,互相关联。在肉眼无法看到寄生虫、细菌、病毒的时代,古人已经察觉了微生物的存在,中医把这种会导致、加重人体疾病的邪气,称为“虚邪”,眼见为实嘛,看不见为虚!
王氏5代业医,尤以善治疮疡而盛名于医林,早年师承伯父王作霖。对于疮疡的辨证治用,一般按着初起期、成脓期及收口期进行辨证治疗,王老在此分期基础上,按着疮疡初期的局部形状特点,分为脓头型、水泡型、漫肿型、硬核型四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