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现在的年轻人中还有几个知道米是怎么来的吗?如果到中小学做个调查,估计都是说“米是用钱买来的”,能说出“米”是由“谷”脱壳而来的学生,估计不到5%,至于知道“谷”是水稻的“果实”的人更是微乎其微,更不用说种植“水稻”到产出“米”的全过程,只有我们这些曾经亲身经历过全过程的人才知道,现在我把这个过程叙述一遍,让现在的年轻人知道粮食的重要性,真正理解古诗所描述的“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艰辛,也会明白作者李绅把该诗的标题命名为“悯农二首”的原因。
截至目前,我国共发掘出200余个稻作遗址,他们的分布,南北跨北纬24°—38°,东西跨东经108°—121°,长江中下游流域不仅数量上是最多,分布也最为密集,下游集中在太湖地区,中游集中在湖南、湖北两省。
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以食为天”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人们追求饮食多样性、丰富性的同时,个人餐饮消费中的浪费现象也越来越常见;在食堂用餐与家庭用餐方面,“舌尖上的浪费”大量存在。“反对浪费 崇尚节约”,呼吁大家一起践行。
俗话说,一样米养百家人。米,不管大米、小米,自古就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与百姓的生活关系密切。人们有时会说“无奸不商”,说商人的本性唯利是图,坑害消费者,如同说天下老鸦一样黑。但这其实是个误解,这个误解就与米有关。 我们知道古代专门设有粮仓,用来备战备荒,平抑物价,保证社会稳定。
在祖先的努力下,经过无数次的品种改良,今天我们才能吃到如此美味的大米,大米作为一种传统的主食,已成为中国的文化象征之一,稻米在后来的数千年中越来越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神圣食物,长久地影响着中国语言,烹饪和风俗的发展。中国人, 把用餐称为吃饭,足可见米在中华饮食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