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病症又被称为疑病性神经症,通常患者会担心或相信自己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的疾病,即使经过反复的医学检查,确定没有患上某种疾病,也依然不能够打消自己的疑虑,常常会伴有焦虑和抑郁的情绪,久而久之,则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家庭和谐造成不良的影响。
最近一个月,江苏苏州的大学生小杨,在学校附近的卫生院挂了39个号。第一次去医院时,小杨没有任何的症状,原因只是想到了自己因患白血病而去世的父亲,所以想检查一下求个心安。结果,仅仅是血常规的某个指标稍稍偏离了正常范围,他就停不下来了。后来,在去精神卫生科看诊后,他被确诊为疑病症。
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一定的健康知识,发现症状后早诊断、早治疗,这可以说是提高健康水平的一个常识。但是,如果过于担心自己生病,甚至在缺乏充分证据的情况下仍坚信自己有大病在身,反而可能致使健康受损。因为,这种过度忧虑自身健康的状态,其实也是一种病。
俗话说,“父母健康是子女最大的财富”。但有些父母却因常常担心身患“重病”四处求医,即使得到“并无大碍”的答复,仍坚信自己患上了严重的疾病。近日,广州的陈阿姨总是头晕,去医院就诊后总认为医生查出问题但向自己隐瞒病情,便开始频繁地去医院“报到”。
“身体一有什么不舒服就怀疑自己生了什么严重的病。”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最近,一位大学生怀疑自己生病,竟然在一个月内挂了39个号,最后被确诊为疑病症。最近一个月,小杨(化名)在学校附近的卫生院挂了39个号。第一次去医院时,小杨没任何症状,只是想到患白血病去世的父亲,打算求个心安。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12月23日,大学生小杨(化名)因过度担忧患病而频繁就医的事件登上热搜,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在过去的一个月内,小杨在医院挂号次数高达39次。在医生的提示下,小杨来到精神科,并最终被确诊为疑病症。
据中新网客户端,持续思虑自己患上了严重疾病,可能也是一种病。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申晨煜向中新健康介绍,疑病症即疑病障碍,患者总担心自己身体出问题,将微小的症状灾难化,控制不住地过度紧张担忧,继发反复就医、频繁检索病症信息等行为,但这并不能真正缓解其恐惧和焦虑。
中新网北京1月5日电 (邵萌)很长一段时间里,娜娜都觉得身处医院才有安全感。9年前的夏天,娜娜发现内衣上有块很小的血渍。她脑海中莫名出现了一个念头——会不会是乳腺癌?她去了上海两家公立医院,也曾凌晨3点去专科医院排队拿号,都没查出问题。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疑病”的经历。尽管没有器质性病变,但仍担心自己得病,为此失眠焦虑,甚至动不动就去医院做检查……其实,检查不出来疾病而产生的自我焦虑也是病,从医学上讲叫做“疑病性神经官能症”,即疑病症。什么样的人容易患这种病?如何正确对待健康焦虑?《生命时报》邀请专家解读。
我就是长期的心理暗示自己,疑病症,惊恐,身体稍微有一点不舒服,我就给自己扣帽子,暗示自己,搞得精神压力特别大,比如我气血不足,弯腰捡个东西,我都能暗示自己耗气血了,然后就上不来气了,呼吸困难,眼花一阵,我就想问问,心理暗示具体对身体什么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