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蒙古国的前身是清朝在蒙古高原设置的乌里雅苏台,但若有心,对比乌里雅苏台与蒙古国的疆域图会蓦然发现,清朝时乌里雅苏台所在的政治中心乌里雅苏台城并非是如今蒙古国的首都乌兰巴托,事实上乌里雅苏台城与乌兰巴托完全位于不同的两个地缘板块中:前者处于西部大湖盆地的扎布汗河上游峡谷,而后者乌兰巴托却位于北部鄂尔浑河-色楞格河流域的图拉河畔,为何会出现这样截然不同的设置?
清朝统治者所想到的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创立八旗驻防制度,把八旗军队中的一半左右,大约10万人,分驻全国各要地,控制着除京师外全国最重要的军事据点,从而以点控面,对广大汉人以及由汉人组成的军队——绿营,进行监视、控制和威慑,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
清朝军队主要分八旗(满军)和绿营(汉军)两个系统。八旗又分京营(京师)和驻防(地方)两部分。驻防八旗驻扎于全国各重要之地,视情况不同设将军、都统、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等官。内地将军等只管军事,而驻扎边疆的将军等要兼管民政。
如内地行省采取了整齐划一的管理模式,各省基本分为省、道、府县四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是垂直的隶属关系,其最高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运作模式也相当固定,一般是朝廷给六部的政令,下达于各省,各省由督抚接受政令,通过布政使、按察使,由道、府、县逐级往下转,最后通过地方保甲、乡绅到达基层社会。
1690年,康熙亲率100000名精锐的清军将士征讨准噶尔汗国,清军与准噶尔军主力在乌兰布通展开会战,清军大胜,准军大败,战后,康熙在漠北喀尔喀蒙古重镇多伦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阅兵式,并要求喀尔喀各王公贵族参与会盟,在会盟式上,喀尔喀各部一致表示归顺大清帝国,共尊康熙为内外蒙古的共同大汗,即博格达汗,外蒙古从法理上由大清帝国的外藩成为内大清帝国的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