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中央主要媒体对我省生态、扶贫、教育、科技等领域进行了相关报道。当日,人民日报刊发图片新闻《禾苗返青梯田美》,介绍黔东南州月亮山地区万亩梯田美景。新华社图文刊发长篇通讯《“小媳妇”把穷村带成首富村贵州盘县岩博村支书余留芬让昔日穷村大变样》。
华夏酒报记者 张瑜宸余留芬也没有想到,自1999年7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时隔21年后的2020年11月24日,她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与以往所获诸多荣誉不同,此次,余留芬是以贵州岩博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身份接受表彰。
地处乌蒙山深处的贵州省盘州市淤泥彝族乡岩博村,就曾经长期因此而“人穷志短”,成为“吃粮靠救济 17年前,31岁的农家妇女余留芬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带领群众以修路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保护生态改善环境。
没有一人外出打工,没有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村里盖起了蔬菜大棚、办起了酒厂、养殖场,发展起了旅游业…可就在17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很多村民人畜混居,由于不通公路,遇到下雨天去趟县城得走上一整天,人均年收入不到800元,三分之一的老百姓没过温饱线,村集
6月22日,在“强国有我·巾帼助发展”贵州省巾帼先进典型媒体见面会上,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岩博联村党委书记、岩博村党支部书记余留芬表示,岩博村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和勉励,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的加油鼓劲,这些都是干好工作的强大动力。
6月8日,贵州岩博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余留芬接受《酱香中国》采访,讲述她和岩博之间的故事。“第一个是在大山里面,我们的很多基础条件都比较差,第二个我觉得在做酒的过程中,我们从小变成了现代化产业的这样一个过程,资金短缺、人才的匮乏、市场打不开、品牌没办法树立,我觉得每一件真的是比登天还难,真的就像贵州的重重大山堵在前面,你个人的这种力量太小了,根本推不开。
余留芬:“大家好,我是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余留芬,但我的身份也有很多,我既是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的党委书记,也是岩博酒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我在这片土地上工作了20多年了,见证了村里的交通改善、产业发展、村民脱贫等多个重要的时刻。现在我们人民小酒的二期扩建项目正在进行选址工作。
贵州省盘州市淤泥彝族乡岩博村,是一个曾经以煤炭资源为支柱性产业的村落。昔日的岩博村产业“词穷”,人均纯收入不足800元,三分之一的村民没过温饱线,村集体经济一度处在“干涸”的境地。如今,依托于良好的生态资源,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之路。
来源:人民网-时政频道走进地处贵州高寒山区的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一座座小楼坐落在青山白云间,阡陌交通,村民安居乐业。很难想到,十几年前的岩博村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家家住的老土房,出门就是猪粪塘。一年种粮半年饱,有女不嫁岩博郎”。
12月28日,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在贵阳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贵州省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充分肯定了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以来省委常委会的工作。“今年5月,我们电商公司和运营中心入驻贵阳市高新区,启动了网络销售平台。
每当看到村里忙碌奔波的返乡青年,六盘水市盘州市淤泥乡岩博联村党委书记余留芬的心就更踏实一点。这些身上的勇敢、积极、勤劳,还有那不惧农村生活挑战的模样,时常让她回想起年轻时候的自己。“虽然年代不同,平台不同,但我们的思想是一样的,想让家乡发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