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实习生 莫默蕾在晨雾的缭绕中,古老的城墙仿佛苏醒过来,岁月的印记在石板路上悄然游走。青砖灰瓦轻声细语,吟唱着过往的故事,仿佛在诉说着古城的沧桑变迁。保护文化遗产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承诺。
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摄影 雷远东如何用有趣的故事,串联起古建保护的相关话题?1月19日,著名古建专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馆长刘畅,以“寻常巷陌 遗产背后”为题,用数个有趣的故事,带领观众领略古建的魅力,认识到古建保护的重要性。
1、直播主题:营造千年——中国古建四大名筑2、直播嘉宾:刘畅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聘副教授、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刘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聘副教授、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馆长,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
原标题:人工智能保护古建筑今年4月,由联想集团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共同开发的“智慧应县木塔”方案出炉。这是一款基于人工智能和空间计算技术研发的拓展现实应用,通过在数字世界中构建“木塔孪生体”,逐层还原了木塔的完整构造与细节,并将木塔的历史浓缩其中,让应县木塔在数字世界中得以复现。
来源:新京报20世纪30年代,梁思成辗转来到山西应县,见到了让他魂牵梦萦的应县木塔。他给夫人林徽因的信中写道:“好到令人叫绝,喘不出一口气来半天!我的第一个感触,便是可惜你不在此同我享此眼福,不然我真不知你要几体投地的倾倒!这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
营造千年:从著名古建看中国古代工匠技术传承发展演讲人:刘畅 演讲地点: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 演讲时间:2024年12月刘畅 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馆长,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
“我的第一个感触,便是可惜你不在此,同我享此眼福,不然我真不知你要几体投地的倾倒。”90年前,梁思成第一次见到应县木塔后,在写给林徽因的信如此描述他的感慨。倘若梁先生的遗憾发生在现在,AI技术就可以帮助他弥补。
在时间的织锦上,有些片段宛若群星般璀璨,它们用光芒绘彩了我们的文化苍穹,使历史的画卷在每个时代都闪耀着不朽的光辉。而唐朝,便是这样一段令人魂牵梦萦的朝代。它的海纳与包容,它的气魄与胸襟,都让人沉溺其中。许多人便开始不断寻找千年前大唐的辉煌。
每经记者:付克友 每经编辑:陈俊杰这座建于公元1056年,距今已有968年的木塔,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被誉为我国木结构的“史诗”,即使历经千年风雨、地震、战争重创,依然屹立不倒。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摄影 雷远东每一片土地上的文化遗迹,都承载着文明的记忆。漫步四川大地,就能发现此处的古城、古建筑,如同珍珠一般散落在这片土地上,讲述着蜀地漫长而悠久的历史文化故事。在那些历史遗存之中,展现了怎样精巧的结构?又暗藏了当时匠人的哪些巧妙心思?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古建筑考察之路》光影故事之“独乐寺”选段。 趣看美术馆 提供(02:59)梁思成、林徽因是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重要人物,他们的学术生涯影响深远,尤其在古建筑研究与保护领域的成就更是举世瞩目。
近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刘畅在“人文清华讲坛”上,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四大经典建筑——应县木塔、佛光寺文殊殿、水运仪象台、汴水虹桥,带领观众一起领略中国古建筑之美,介绍其中蕴涵的超凡智慧,认识古建筑背后的灵魂——中国匠人。以下是演讲主要内容。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摄影 雷远东“任何一个小的案例,它不光是精神上给我们带来慰藉,其实在物质上也是能给我们的文化留下真正的证据。如果一个街区保护不下来,那一个房子呢?如果一个房子保护不下来,那一个片段,哪怕是有点样本呢?
中新社北京4月29日电 题:AIGC还原千年木塔:现在是“画皮”,未来或能“画魂”中新社记者 刘育英随着技术进步,数字技术赋能文物保护水平不断升级。本周发布的“智慧应县木塔”方案,使用了时下最为热点的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