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80年代第一种“转基因”植物面世以来,转基因技术就一直饱受争议。虽说历经30多年的技术更新,目前世界上已有上百种转基因植物诞生,但早已被“妖魔化”的转基因并未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而在我国的转基因争论中,有人谈“转基因”色变,更有论调声称袁隆平院士研究出来的杂交水稻是转基因水稻,莫名的让人慌的一比。
很多朋友可能觉得吃不饱饭离我们很远,但你可知,在我们爷爷奶奶那一辈,忍饥挨饿是常态,口粮呢,也是不够分的,在那个时代,为了解决吃饭问题,甚至还出现过很多奇怪的食物,比如双蒸饭,做法就是先用水把饭蒸熟,再用苏打水,把熟的饭再蒸一次。
导 读2021年5月22日,世界著名水稻育种家、“共和国勋章” 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生溘然长逝。天陨巨擘,江河哭泣;国失大匠,山川同伤。邓兴旺从200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曾多次聆听袁隆平先生学术报告并交流学术心得。
在水稻花粉中,有两个神奇的基因,一个被喻作“破坏者”,另一个则是“守卫者”。两者的功能顾名思义:“破坏者”对所有花粉产生伤害作用,引起花粉的败育;而“守卫者”阻止“破坏者”的伤害作用,因此只有那些遗传了该基因的花粉,因受到保护而能正常发育。
CNMO手机中国 7 月 27 日消息,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领衔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南京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今日宣布取得重大突破,经过13年的合作研究,成功系统鉴定了引起籼稻和粳稻杂种不育的关键位点,并深入解析了其中一个最主效的位点的基因克隆和遗传、分子机制。该研究成果于《细胞》期刊上发表,从分子层面阐明了水稻杂种不育的机理,解开了水稻生殖隔离之谜。
袁隆平院士在自己的90岁生日上许下了一个愿望,希望自己研究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能够达到3000斤。为了早日达到这个目标,90岁高龄的袁隆平院士也在不停地为之努力,组织并指导13个基地和相关人员一起攻克这个3000斤的关卡。
近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领衔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南京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合作,解开了水稻生殖隔离之谜,成功克隆了控制生殖隔离的关键基因并阐明了分子机理,同时揭示了基因的演化规律以及其在不同水稻种质资源之间的分布。
据新华社消息,“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于 2021 年 5 月 22 日 13 时 07 分在长沙逝世,享年 91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