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这样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
提到‘午时三刻’和‘三更半夜’相信很多的人都不会太陌生,因为这两个成语在古代的时候经常用来代表特定的时间,比如一些古代的电视剧和古代是书籍里面经常会提到这两个成语,那么这两个成语在古代的时候分别指的是哪个时间段呢?
时辰,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子时(23时至01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鼠在这时间最活跃。丑时(01时至03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不同的时代,往往会有不同的时间观。中国古代是以“地支”计时的。十二地支就是对应的十二生肖。圆明园十二铜兽首水法(喷泉),到了相应的时间就会喷水。一天二十四小时被分为十二时辰。到了一百多年前的清朝末年,有西洋进口的钟表开始流行,这样一天又被分为二十四个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