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多有服药或化学毒物接触史,起病急骤,全身症状严重,属于内科急症。由于短期内大量粒细胞破坏,患者在出现乏力、头晕、咽痛等前驱症状后,很快就出现寒颤、高热、出血、头痛、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虚弱、衰竭。
血常规中的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体血液中含量最为丰富的免疫细胞,主要通过吞噬作用发挥抗感染作用,中性粒细胞一旦降低甚至缺乏,人体的抵抗力就下降了,就极容易发生感染,尤其是细菌感染:新生儿期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6.0×109/L,2周-1岁的婴儿小于1.
2021年,在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的统筹下,由于金明院士、马丁院士、徐兵河院士、沈志祥教授指导,秦叔逵教授、马军教授执笔,在2017年《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规范化管理指南》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最新循证医学证据更新制定了《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指南》,是CSCO指南系列的重要补充。
在记录诊断的时候,使用中文简写已经是习惯,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病简写成“慢阻肺”,支气管扩张简写成“支扩”,而大家在网上交流的时候,为了打字省事,经常把信息简化,写靶向药药名的时候可能只用一两个字,治疗上也经常简写,有些约定俗成的可能没问题,但是有些容易有歧义或者新人理解错的就比较尴尬,好在大家这时一般都会帮助纠正。
平时一遇到季节交替、天气忽冷忽热,或者天气骤变,很多人便喷嚏连连,感冒咳嗽了,尤其是老年人、小孩子及免疫力偏低的人群,而且很多人去医院检查时抽血查血常规,发现白细胞减少,甚至是多次血常规都显示白细胞减少,不知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