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发布的一颗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火了。该芯片的火爆源于一个月前,清华大学发的一篇论文:2023年9月14日,清华大学吴华强及高滨共同通讯在Science在线发表题为“Edge learning using a fully integrated neuro-inspired memristor chip”的研究论文,论文显示,团队基于存算一体计算范式,研制出全系统集成、支持高效片上学习的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
深度学习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算力需求,然而基于存算分离的“冯·诺依曼架构”的传统硅基芯片面临着“存储墙”等问题,芯片算力增长逐渐陷入瓶颈。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研究人员从生物大脑的工作模式得到启发,提出了基于忆阻器的存算一体架构。
科学,这一璀璨的智慧之光,始终源自于人类对自然界的无尽好奇与探索。在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杨玉超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敏锐的创新意识,正引领着一场芯片技术的革命。同时,杨教授在2022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的评选中,荣获杰出青年中关村奖。
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团队开发了一款超小型计算芯片。该芯片基于下一代神经形态半导体技术,具备自我学习和纠错能力。这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电子学》杂志上。传统计算机系统通常将数据处理与存储功能分开,导致在处理如人工智能(AI)这样复杂任务时效率不高。
每经AI快讯,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和韩国西江大学科学家构建出一种新型人造突触。与传统基于固体材料的人造突触不同,新突触基于人脑内的介质水和盐。这项研究首次证明,与人脑相同的介质系统可处理复杂信息。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总台记者从天津大学获悉,2月17日,天津大学脑机海河实验室和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联手,开发了一款基于忆阻器神经形态器件的新型无创演进脑机接口系统。这项研究首次揭示了脑电发展与解码器演化在脑机交互过程中的协同增强效应,成功实现了人脑对无人机的高效四自由度操控。
2024年北京高考于6月7日至10日进行,其中6月7-8日为全国统一高考时间,6月9-10日为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时间。6月9日上午,物理科目考试结束后,有考生表示“物理不难,简单了点”,也有考生称“差点考哭了”。专家对此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