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上海,记者 王可)讯,收益凭证是近几年券商炙手可热的产品,2020年发行规模创出新高,甚至经常出现产品“秒光”情形。2020年前8月,券商收益凭证发行共计7802.12亿元,同比增长56.16%;相较2019年7330.80亿元的全年发行规模,已超出471.32亿元。
财联社12月4日(编辑 杨斌)规模达数千亿元的券商收益凭证,凭借相对的安全性和较高收益,仍然获得了上市公司的青睐。财联社查询Wind数据发现,11月上市公司依然购买券商理财产品50多亿元,其中有不少是收益凭证,部分产品的预期最高收益率可达6%。
界面新闻记者 | 邹文榕银行理财打破刚兑以及存款降息等现实背景下,上市公司理财认购整体降温。存款大“搬家”的情况下,今年以来,券商理财正成为上市公司认购的新方向。Wind显示,截至8月20日,年内上市公司认购理财整体规模4547.55亿元,较去年同期下滑44.04%%。
伴随金融市场的变化,今年以来,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热情开始消减。根据WIND统计,以公告日期为准,2024年1月1日—7月31日,629家上市公司一共购买了6408个理财产品,合计认购金额达3789.75亿元。
南财理财通课题组 陈子卉作为无衍生品交易牌照的理财公司发行结构性产品的通道之一,券商收益凭证近期迎来严监管。2024年10月25日,中证协制定发布《证券公司收益凭证发行管理办法》及配套指引(以下简称《办法》)。
界面新闻记者 | 陈靖10月25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证券公司收益凭证发行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进一步促进证券公司收益凭证业务规范健康发展,满足投资者多样化资产配置和财富管理需求,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防控金融风险。《管理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本报记者 郭婧婷 北京报道近期,银行的大额存单利率降至“2”字头,存款利率迈入了“1”时代。资管新规打破刚兑之后,上市公司正悄然加仓券商理财产品。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29日,年内上市公司认购理财整体规模5541亿元,较去年同期8691亿元下滑超36%。
A股市场的“1·19”暴跌,即使过了两天,跌势也基本修复,但仍让不少投资者心有余悸。导致“1·19”大跌的主要原因,是证监会和银监会对两融以及对银行资金绕道流入股市的从严监管,而研究机构的共识是,引发监管部门出手的,是资金“脱实向虚”的趋势。
“上市公司投资理财的风向变了,结构性存款规模有所下降,券商理财产品受欢迎了。”数据显示,以收益凭证为代表的券商理财产品获上市公司认购规模逆势增长,截至今年7月末,上市公司购买券商收益凭证产品的金额合计为162亿元,同比增长约134.78%。
每经记者:赵景致 李玉雯 每经编辑:廖丹在2023年12月22日,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国有银行,以及部分股份行如招商银行等均对存款挂牌利率进行了下调。下调后,上述银行的整存整取三年期挂牌利率,均已告别“2时代”,降至1.95%。
最近一段时间,股票和基金可以说是最火的两个市场。新年伊始,沪指便突破了盘整近半年的平台,一举迈向3500点,更因此带动了基金市场的火爆销售。但面对这些,风格保守的投资者却开心不起来,与上述两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银行存款和余额宝为代表的保本理财日渐式微,收益率越来越不对胃口。
28天利率6%,1000块钱起步……在“唯一还保本”的销售口号中,券商发行的收益凭证悄然“出圈”。新京报贝壳财经了解到,自2018年资管新规推出以来,银行部分净值型理财产品跌破初始价,打破“刚兑”成为大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