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检查是病理诊断中一个分子层面的诊断,是更深层次的诊断,通俗理解就是,免疫组化就是把癌变组织中的癌细胞放大到分子级别,看看在这个水平上有哪些跟别的细胞不一样,通过特异的抗体去检测可疑细胞携带的抗原,主要目的是帮助诊断或鉴别诊断、判断肿瘤起源、是否能做靶向治疗等。
当我们听到医生建议做活检后还需进行免疫组化,内心难免会有些不安。但这真的代表情况很严重吗?这就像是你在一个土豆上发现了一个小黑点,想要确定它到底是什么,单纯的肉眼观察可能不够,需要借助更先进的检查方法。
“不是刚做的病理检查吗?怎么又要建议做免疫组化?是我的病情很严重了吗?”看到病理报告上写着“建议做免疫组化检测协助诊断”时,您是不是也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呢?下面,湖南省直中医医院病理科专家就为大家揭开这个谜题。全自动免疫组化仪免疫组化是什么?
在医学领域,尤其是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IHC)作为一项重要的辅助手段,正发挥着日益增长的作用。它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在显微镜下清晰地显示组织或细胞中特定蛋白质的分布和表达情况,为疾病的精准诊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乳腺属于性器官,生长发育受体内女性激素调节,部分乳腺起源的癌也受雌孕激素的调节,如何判断癌细胞的生长是否受激素刺激,就要看癌细胞表面有无接收激素刺激的受体,也就是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癌细胞表面ER与PR的表达强,就代表肿瘤生长受激素作用强,肿瘤科医生就可以应用抗雌激素的药物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因此说判断肿瘤ER、PR的表达对是否应用内分泌治疗至关重要,免疫组化是重要的检测方法。
做过病理检查的人会发现,有时候光有病理检查结果还不够,医生会建议再做一次免疫组化,这是为什么呢?做免疫组化时,病理医生需在切下的肿块中再切片,然后做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至于做几个项目要根据疾病诊断需要由病理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整个过程需要 2-3 天的时间。
“医生,请帮我看看,这个报告是什么意思啊?”近日,50多岁的李阿姨来到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病理科领取术后病理检查报告,但报告上的专业术语让阿姨完全摸不着头脑。病理科医生在仔细询问阿姨情况后,结合阿姨的临床病史,为她进行了详细的病理报告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