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陈文玲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需要对一些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正确判断。这些问题包括对基础理论和基础判断的理解和认识。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这些问题,我们可能会自己看衰自己,导致“经济增长焦虑”或陷入话语陷阱、西方的理论陷阱。
“咱们别聊经济了,还是聊聊养生吧!”春节前夕,一家北京企业的年会上,有员工这样调侃。为什么?从数据上看,去年北京经济的亮点明明不少啊!2023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了5.2%,工业、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市场消费都交上了不错的成绩单,大趋势持续回升向好。
来源:澎湃新闻 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和“温度计”,全社会用电量指标的细微变化是经济走势的最直接反映。2020年以来,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持续高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两者比值(即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2024年,两者增速差呈扩大之势。多用的电到底跑去哪了?
来源:经济日报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林毅夫等经济界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表达了对中国经济潜在增速的乐观预期。中国经济潜在增速如何,近年来备受国内外舆论关注。国家统计局此前表示,对于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很多机构和学者都进行了测算,结果有一定差异。
21世纪经济报道 见习记者 崔文静 北京报道8月以来相对低迷的股市行情叠加7月整体走弱的经济数据,引发部分市场人士广泛讨论。怎样客观看待国内当前相对放缓的经济增速?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情况如何?面对内需疲软的重大挑战,从何处着手效果更为显著?
来源:环球时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ADB)都预测,未来几年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印度将保持最高增速,甚至一些名头响亮的国际金融机构如麦肯锡、摩根士丹利已开始鼓吹“印度世纪”。
疫情,绵延三年,没有预料到;俄乌冲突也没有预料到。这些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存在,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判断。文/邵轩岚 金砖财经 《中国房地产金融》总编辑有人测算,如果想要实现2025及2035年的目标,则从2021年开始的5年及15年,中国年均经济增速需要5%左右。
作者 |孙立坚教授 复旦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麻省理工学院应用经济学教授阿西莫格鲁(Aron Acemoglu)、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教授西蒙·约翰逊(Simon Johnson)和芝加哥大学哈里斯公共政策学院教授詹姆斯·罗宾逊(James
全国两会时间,中国经济备受关注。去年,中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但一些外媒鼓噪中国经济潜力“见顶”、增长“达到顶峰”的杂音不断。中国经济真的见顶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亮出新一年预期目标,和去年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相同,恰是对“见顶论”的有力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