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神中,明明阐教大获全胜,为何十二金仙却分崩离析,各奔东西?一切都是为了斩三尸。十二金仙,是元始天尊门下的十二位弟子,分别为:广成子、赤精子、玉鼎真人、道行天尊、慈航道人、普贤真人、文殊广法天尊、惧留孙、灵宝大法师、太乙真人、清虚道德真君、黄龙真人。
十二金仙和八大弟子都是二代弟子,但论名气,十二金仙远在八大弟子之上,可是,实力却远不如八大弟子。十二金仙不过是金仙修为,而八大弟子实力都已达到大罗金仙境界,其中云霄仙子、碧霄仙子和琼霄仙子组成的“三界顶级女仙天团”三霄娘娘,实力更是已达到准圣境界,连元始天尊也忌惮三分。
阐教弟子大多法力平平,整体实力远不如截教弟子,其实并不完全与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的收徒理念有关,还有其他重要原因。通常认为,由于元始天尊秉持道德取人的收徒理念,使得阐教弟子大多天赋平庸,所以实力不如截教弟子。
在阐教这个神仙的“培训班”里,有些人注定光芒四射,有些人却成为了炮灰,这种强者与弱者的差异,映射出封神世界复杂的阶层和背后的深层次剧情。申公豹与姜子牙:封神的流量担当申公豹出身低微,曾是阐教弃徒,千年道行,才智超群,口才一流。
在这里有个令人难以理解的事情,也就是阐教仙人在对待截教仙人时,可以用心狠手辣来形容,像九龙岛四圣,金鳌岛十天君就是都惨死于阐教仙人之手,按理说,三霄仙子作为截教门人在抓到阐教十二金仙后,应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杀掉他们才对,但最终结果却是阐教十二金仙都在三霄仙子手中保全了性命,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关于《封神演义》中的燃灯道人,需要从文学创作和历史背景的角度客观分析。如果从现代视角对某些行为提出争议,需注意以下几点:1. 讨论前提:文学角色与道德评判的边界《封神演义》成书于明代,其人物行为动机深受天命观、因果报应等传统思想影响。
在封神演义最后一回,姜子牙下令斩杀奸臣飞廉、恶来,又将他二人魂魄引至封神台,封他们做了冰消瓦解之神。至此,封神榜内三百五十六位正神全部归位,姜子牙也正式完成了元始天尊交给他的任务。姜子牙从昆仑山接过封神榜到助周灭商,如今封神完毕,其间经历了三十年之久。
#长文创作激励计划#作为中国神魔流派小说的鼻祖,封神演义可以说是许多读者对于中国奇幻文学了解的第一扇窗户。虽然比不上四大名著那样有名,但是书中的姜子牙、封神榜、阐教与截教两派三天尊大战等等,也都是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