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一碗饭 ,胜过坟前一堆灰在世几声暖,赛过逝后满棺金32岁的侄子给80岁的孤寡大伯送饭,7年如一日从未断绝。大伯今年86岁,是位聋哑人,终身未娶,无儿无女,每天都要下地干活,一直过着清贫的日子,每天吃着简单的饭菜。
“常万儿(方言:过去)做活做太多了,做活做的太狠了。人不敢做活做太狠,做太狠都老了,那手做太多了,人一下子做太狠了,那都不中了……”栾川县前锋村,86岁的杨大伯一边干活,一边自言自语,发着自己的人生感慨,然而却没有停下手里的簸箕。
2014年4月18号,兰陵街道茶山村委对外开放了天宁区首个村民服务中心,为村民提供了一个居家养老、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服务中心里面有一项居家养老助餐服务,得到了很多老年人的亲睐,不需要自己烧饭,还送餐上门,这样贴心的服务,老年人纷纷叫好。
高温天,买菜做饭对于不少老人来说费心费力,因此,许多老年居民选择在社区的睦邻小厨下单,足不出户等待送餐上门。位于延吉东路上的长白长馨睦邻小厨,同步开放了午饭、晚饭的送餐服务。此时节的上海,时而酷热难耐,时而突降雷雨。
半岛全媒体记者 何毅3月4日上午,今年73岁的李荣华一早就来到了市南区瞿塘峡路14号星河爱心素食餐厅内,跟几名志愿者一起为八大峡社区的独居、孤寡、残疾老人做免费午餐。她已经坚持了五年,每天来到这里帮着洗菜、送饭、给老人盛菜,让他们吃到热乎乎的饭菜。
【来源:南太湖号】“沈大伯,给您送饭来啦!”9月16日中午11点多,德清县禹越镇三林村村干部钱烨英和高阳阳敲开沈顺林家的门,送上了当天的午餐,“蛋蒸肉、南瓜、海带,还冒着热气呢,快趁热吃。”在村干部的招呼下,沈顺林高兴地接过了餐盒。85岁的沈顺林无儿无女,平时一个人居住。
10月9日,北京市民政局召开媒体通气会,面向社会公开发布《关于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到,加快补齐农村“老老人”服务短板,推进农村互助性养老服务。农村地区一直是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难点和短板,吃饭难更是农村老人尤其是“老老人”的急难愁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