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媚春日,从黄海之滨到长江之畔,从黄河口到洪泽湖,大美湿地之景频频出圈,引发网友的关注和热议。作为“地球之肾”的湿地,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数据显示,中国湿地面积达5635万公顷,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和“物种基因库”,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固碳减排、缓解和预防自然灾害等方面作用显著。《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于5日至13日在中国湖北武汉主会场和瑞士日内瓦分会场同步举办。这是中国首次承办《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
光明网讯(记者李毅成 冉旻鹭)2023年2月2日是第27个世界湿地日,今年的主题是“湿地修复”。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作用。我国湿地众多,已有64处湿地被列为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守护湿地,和谐共生,让我们一起欣赏下大美湿地。
新华社北京2月2日电 题:新增和修复100多万公顷!我们这样守护“地球之肾”新华社记者胡璐正值春节假期,在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杞麓湖国家湿地公园,蓝天白云下,水面波光粼粼,栈道上,游客正兴致勃勃地观赏不时飞起的红嘴鸥等鸟儿。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
中新社武汉11月11日电 题:保护“地球之肾”,中国如何提供“范本”?——专访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教授张明祥中新社记者 张芹 梁婷《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11月5日至13日在中国武汉和瑞士日内瓦同步举办,是中国首次承办这一国际盛会。
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原创稿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的生态功能。11月5日至13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COP14)在“国际湿地城市”武汉设主会场举行,这是我国首次承办《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