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访红色圣地,缅怀革命英烈,讲述红色故事。2020年9月3日下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论起地道战,受老电影影响,大家以为是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反扫荡,在华北、冀中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我军民发明的一种作战方式,以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逐渐形成了房连房、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神出鬼没的打击敌人。
我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地道战,是在距今 2400 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而堪称防御战专家的墨翟,他在《墨子·备穴》中就有开凿地道进行攻防作战的明确记载,书中说:如果敌军开凿地道攻城,守军也应径直迎敌,针对敌穴方向开凿地道,以穴攻穴,把敌军消灭在地下。从公元 198 年到公元 258 年的 60 年间,使用地道作战有文字记载的就达 9 次之多。
其实影视剧即使拍得再真实,也不可能与现实中做到一模一样,因为种种场景、情节都要考虑艺术宣传手法。当然,这艺术手法是要恰当的,稍微过些没什么。就好比抗战剧,要是太过头了,那就成了雷人的神剧。不过今天不说神剧,而是来说说历史上真实的地道战,更为残酷,别再被电视剧给误导了。
摘要: 1941年秋天,华北天空笼罩在硝烟中,冀中平原上的废墟背后隐藏着一场鲜为人知的地道战。1941年7月10日,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岗村宁次来到冀中平原,提出了深挖封锁沟、高筑封锁墙、强化堡垒政策,以及实行沙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中国抗日战争,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场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场战争中,地道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为中国军民提供了有力的抵抗手段,还对日军产生了巨大的威胁,为最终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央视兵器科技频道《影视背景》栏目一部经典抗战影片今天是“八一五”日本投降日,我们来重温一部经典抗战题材电影《地道战》。196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黑白故事片《地道战》,编剧任旭东、潘云山等,导演任旭东,主要演员朱龙广、张勇手、王炳彧、刘秀杰、王孝忠、刘江等。
这电影看了不下10次,每次看都觉得过瘾,通过盘根错节的地道,与日寇周旋,让人大呼过瘾。但电影毕竟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我们又是否曾考虑过,在抗日战争中,面对凶残的、装备精良的日本帝国主义,那些革命志士是如何通过地道与敌人进行斗争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