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三国鼎立,却不知这"鼎立"之说,实则是后人的美化之词。那个烽火连天的乱世,真的是三足鼎立之势吗?且听我细细道来。话说当年,曹魏占据中原,地广人多;东吴据守长江,水军强盛;蜀汉雄踞西南,易守难攻。表面上看,三国各有所长,相互制衡。可实际情况却大不相同。
《三国演义》中,是有很明显的」尊刘贬曹「色彩的,这也就导致在很多人的心中,蜀汉的势力是很强的,蜀汉的大将是很多的,蜀汉没有一统天下,不是因为自身实力不行,而是因为种种巧合之下,让蜀汉的谋臣武将一个一个的倒下,这才导致了刘禅出城投降的惨淡一幕。
这场战争从公元228年开始直到公元263年才宣告结束,跨越了两代人,持续了35年。为什么魏国面积是蜀国的3倍,人口规模是蜀国的5倍,在综合体量上完全碾压蜀国的魏国,居然要耗费35年才能灭掉“蚕豆”大小的蜀国呢?
需要有明确一个范围的答案?中医历史地图集上所展示的三国疆域,和三国统治者所能控制利用、也可以说是“有用”的领土,究竟差别有多大。为什么会出现“益州沃野千里,民殷国富”、南中安定贡献金银牛马,以及“益州疲敝”、国小民少这两类截然不同的结论?魏国对于西域疆土的掌控力究竟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