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法典的重要讲话精神,7月初,全国政协社法委开通“学习民法典”读书群,组织委员在群内学习、讨论、交流。本期,我们分享全国政协社法委驻会副主任吕忠梅在群内的发言内容——“合同”一词在中国的由来。吕忠梅。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驻会副主任。民法典第三编为“合同编”,民法典第436条规定:“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经常会有人问我,“合同”一词是怎么来的呢?在中国,还有一个词是“契约”,“契约”就是“合同”吗?这要从中国古代的“契约”一词说起。在中国,“契”是很早就出现了的词汇,后来才将“契约”合用。“契”既指一种协议过程,又指一种协议的结果。
鱼符合同。这幅画中的武官骑士腰间挂着的小牌牌是什么呢?这个鱼形之物叫做鱼符,最早是唐朝配给官员的身份凭据信物。辽代也沿承下来,它由春秋战国时期调兵遣将的虎符发展而来。因唐高祖李渊避其祖父李虎的名讳,改虎符为鱼符。唐代鱼符一般长约7厘米,宽约2厘米。
关于合同的事,我们从法律层面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2020年5月28日经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法典,其中第三编为合同篇,涉及526条,包括19份典型合同。
央视新闻联合全国博物馆推出文博科普产品《文博日历》今天,一起来认识三国吴简1996年湖南长沙走马楼出土了十余万枚简牍片片简牍勾勒出彼时吴国人的生活图景三个看点,带你认识三国吴简↓户口本、合同在三国时期长啥样简牍,中国古代一种独特书写材料细条形的称简方形的称牍不少现代生活中的事物原
1996年长沙走马楼出土了十余万枚简牍片片简牍勾勒出彼时吴国人的生活图景三个看点 带你认识三国吴简“三国版”户口本什么样“合同”原来出自这里简牍,中国古代一种独特书写材料细条形的称简方形的称牍不少现代生活中的事物原来在1700年前就早有“三国版”最早的“合同”就能在三国吴简中找到
合同,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们从事生产、买卖、租赁等活动都离不开合同的约束,它能够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保障双方约定事项如约履行,营造稳定、公平、有序的社会环境。那么,合同一词由何而来?早期古代的合同是何模样?古时人们又会因何签订合同呢?
简牍,是纸张发明之前,古人的主要书写材料。从先秦到魏晋,简牍记录了泱泱中华长达一两千年的文明历史。一枚枚简牍,如同文明标本,定格了许多历史瞬间,让我们得以在千年后窥见古人的生活点滴。甘肃简牍博物馆是全国汉简的“收藏家”,馆藏汉简数量占目前全国出土汉简总量一半以上。汉代人爱吃盐?
第一章 合同概述第一节 合同的概念一、合同的概念合同又称“契约”,在英文中称为“Contract”,在法文中称为“Contrat”或“Pacte”,在德文中为“Vertrag”或“Kontrakt”。这些用语都来源于罗马法的合同概念“Contractus”。